门脉高压药物治疗
总之,普萘洛尔减少门脉血流量作用 肯定,但降低门脉压效果有限,适应面窄,
既往对其预防出血的估价过高,不是预防
门脉高压出血的理想用药。
近年来一些新药: 纳多洛尔、甲吲洛尔、索他洛尔等降门脉压作用
优于心得安——长效、副作用较小、不会导致撤
药综合征、不影响肾功能。 注意:氨酰心安,降低门脉压的作用不如普萘洛
评价: 控制出血率一般在33-90%之间(平均50%左右)
作用时间短,有门脉压反跳现象,
易诱发早期再出血 对照研究少,死亡率无明显减少
有25%患者出现副作用(肠缺血和坏死,腹部痉挛, 腹泻,冠状动脉、脑血管病变)
曾有人主张用VP作肠系膜上动 脉插管给药,希望减少副作用,
但对照研究未证实其优越性,对
半衰期90分钟以上,可静脉注射、滴注、肌注或
皮下注射。
用药效果
治疗门脉高压出血的疗效报告结果不全相同
内脏血流减少30%左右 门脉压下降35%左右
奇静脉压下降43%
48-72小时内止血有效率一般为80%左右
评价:
(1)、与VP比较,副作用少,控制出血率高,
对VP治疗无效者仍有效。 (2)、即可止血效果突出,但控制出血时间
有普萘洛尔几乎相同的疗效,且副作用比普萘洛
尔少。但目前可证实的研究太少,尚需进一步观 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服药剂量是20-40mg/d.
2、钙通道阻滞剂
依据:在肝硬化患者肝脏的纤维间隔和肝
窦周围,存着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这种细 胞无论在体内外均具有收缩力,因此它们对
门脉高压的发生和持续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
门脉阻力增高——始动门脉高压
门脉血流增加——维持门脉高压 凡能影响肝脏微循环,降低肝内血流阻力和 (或)减少门脉侧枝循环血流量的药物,均可能 降低门脉压。
降门脉压药物分类:
以“前向血流学说”为基础,降低内脏血
流的血管收缩药 以“后向血流学说”为基础,降低门脉血 流阻力的血管扩张药物
糖素、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等,间接地阻断血管扩张,使内脏血管收缩,血 流量下降。
制剂:
(1)、有天然十四肽生长抑素(施他宁),它具
有全部生长抑素的活性,血中半衰期仅2-3分钟, 需微泵持续静滴; (2)、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衍生物
Sandostatin(Octreotide,善宁),生物活性高,
尔,甚至有报告可加重肝功损害,脑病发生率增
高等。
四、利尿剂 依据: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
是门脉高压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而且是高动力循环
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药物:螺内酯,有约1/3患者呈“螺内酯无反应者”。 机制:由于长期服用速尿不能降低患者的HVPG,从而 推测,螺内酯降低HVPG和门脉压的作用不仅因为减少 血容量,而且与其内脏血流动力学的直接作用有关。
(消心痛)是一类通过血管平滑肌内含
氮氧化物(NO)介导的扩血管药物。
机制:
直接松驰门脉侧枝,降低循环阻力; 松驰肝血窦前纤维和窦隔肌的肌纤维;
松驰动脉平滑肌,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内脏血
管收缩,减少门脉血流; 扩张静脉系统,使心脏前负荷下降,刺激心脏压
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内脏血管收缩。
不同剂量的硝基类扩血管药物对门脉压力的影 响不一样。
门静脉高压症病因
(一)门静脉血流受阻 1.先天性狭窄或闭塞。 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妊 娠、口服避孕药、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3.阑尾炎、各种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胆道感染、 胰腺炎等。 4.脾切除、门体分流术等手术后血栓。 5.肿瘤、外伤、门静脉阻塞等。
门静脉高压症病因
(二)门静脉血流量增加
血管,降低肝内血管及门脉侧支阻力, 同时增加 肝血流量。常用药用有酚妥拉明和哌唑嗪
(Prazosin)。
酚妥拉明为非选择性α 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急性出血期的治疗,在降低肝内
血管阻力的同时,降低肝外侧支循环阻力,
达到药物性门体分流的目的,该药还可能 增加肾血流灌注,因而适用于腹水及少尿
患者。
哌唑嗪: 选择性突触后α 1受体阻滞剂,作用 于门脉血管床的α 1受体,使之扩张,且能阻断去
1.动静脉瘘、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 2.非肝病性脾肿大。
门静脉高压症病因
(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性疾病
1.Budd-chiari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等。 2.心脏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及心瓣 膜病
门静脉高压症病因
(四)肝脏疾病 急性、慢性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暴发性 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自身免疫性肝炎、各种 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血吸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 硬化、Wilson病、血色病、特发性门脉高压、药 物性肝炎、先天性肝纤维化、结节病及转移性肿 瘤等。
床上常与VP联用,单独应用效果难以评价。
(3)、NG降低动脉压20%剂量时,易引起组织缺氧,因此 严重肝硬化伴亚临床缺氧者不宜应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高危出血者慎用。
迄今所见报告对其有利用均 较明确和一致,主要联合垂体后
叶素治疗门脉高压食管曲张静脉 出血。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是已经活化的单硝基化 合物,不需再经肝脏脱硝基,且半衰期长,适用 于肝、肾功有损害的患者。临床研究提示该药具
3、β -肾上腺能拮抗剂 β -肾上腺能拮抗剂是药物预防门脉高
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大进步。也
是迄今为止研究最深入,临床应用最广泛 的预防复发性出血药物。
二、血管扩张药
硝基类扩血管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 α 肾上腺受体活性药 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
1、硝基类扩血管药物 硝酸甘油、异山梨醇-5-单硝酸盐
(1)、阻滞心脏的β 1受体而减慢心率、降低心排血量,
进而使门脉血流量减少; (2)、阻滞内脏的β 2受体,使内脏血管α 受体发挥血管 收缩作用,从而降低HVPG(10-30%),降低门脉压 (23%),减少门脉血流量(30%)及奇静脉血流量(3135%),增加内脏动脉阻力(39%),但不影响脑、肾血流 量。
一、血管收缩药
垂体后叶素(VP)及其衍生物
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 β -肾上腺能拮抗剂
1、垂体后叶素及其衍生物:
最早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全身性血管收缩剂 通过引起肠系膜血管收缩,降低门静脉 血流和门静脉压力
用于曲张静脉出血的控制
用法:
一般0.2-0.6u/min持续静脉滴注,
持续12-24h奏效后可减半量,再用 8-12h停药。
可乐定通过中枢性抑制交感神经,降低去甲 肾上腺素水平从而降低门脉压力。用药后奇
静脉血流、肝静脉压力梯度均有显著下降。
所有病人都可耐受,肝功能没有受损。 唯临床研究太少。
4、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 由小肠粘膜嗜铬细胞合成的5-羟色胺
(5-HT)通过激活门脉系统的5-HT2受体,
直接收缩门脉血管,并能增强其它内源性
30mg/日开始,根据心率适当增加剂量,但目前认为心率 减慢25%不能预测HVPG是否下降,肝血流检查可作为有效 剂量的监测指标。 (7)、长期服用普萘尔的患者突然中断治疗,可因体内 β 受体对肾上腺素能刺激超敏感,而 生“β 阻滞剂撤停 综合症”和致命性心律失常,门静脉压急剧增高而诱发食
管曲张静脉出血等。
短暂,用药过程发挥作用,但也有停药后门 脉压反跳现象。
小
结
生长抑素在控制门脉高压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方
面,疗效优于、至少不低于其它现有的治疗方法 如垂体后叶素、三腔二囊管填塞法或急诊硬化等,
尽管出血复发率、总死亡率无明显改善,但突出
之处在于几乎无副作用,不增加病人痛苦,可避 免垂体后叶素带来的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及并发 症。
远期转归更无影响。
三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
(Glypressin)或称特利加压素,为VP 衍生物,一次注射作用时间可维持10小
时,对心脏副作用少。急诊止血率高于 VP。但仍有反跳和早期再出血问题。
问题:
A、大出血后,血容量减少,门脉压力也随
着降低,VP立即应用必要性有多大? B、大出血后,内脏血管已经反射性收 缩,VP能使其再收缩到什么程度?
五、其它降门脉压药物 还有一些药物研究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降门 脉压力作用。NO合成抑制剂硝酸左旋精氨酸、多
巴胺拮抗剂、血小板活化抑制剂、甲状旁腺素、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阻滞剂、ATP
敏感的K+通道阻滞剂、促胃肠动力药、己酮可可碱,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秋水仙碱等,丹参、肝素有
门脉高压症的内科治疗
山东省立医院增加、 血液淤滞,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 水压升高,称之为门静脉高压症。其主要 临床表现有脾脏肿大、门腔侧枝循环形成 及腹水,常伴有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
正常门静脉压力一般为0.67~1.33kPa。 如果禁食平卧时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嵌塞 压(WHVP)>2.45kPa,或肝静脉压力梯 度超过0.78 kPa,或门静脉压力超过下腔静 脉压力0.67 kPa,即可认为有门静脉高压存 在。也有人认为脾内压>2.27 kPa,WHVP >下腔静脉压0.53Kpa,即提示为门脉高压。 如果脾静脉内压>2.0 kPa或术中直接测定 门静脉压超过2.94 kPa时亦可视为门静脉高 压。
近来还发现部分钙通道阻滞剂如 汉防已加素可降低血清IV型前胶原肽 含量,抑制肝纤维化。但这方向研究
资料仍很有限,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3、α 肾上腺受体活性药
(1)α 受体阻滞剂
门脉系统的血管调节机制主要受α 肾上腺能神 经末梢支配,在众多的扩血管药物中α 受体阻滞
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最强,能显著扩张肝内
评价:
(1)、作用与门脉高压的病因及肝硬化类型均无关
(2)、约30%门脉高压患者对其无反应 (3)、只对轻型病人,高心输出量者有效,Child-Pugh C级无效 (4)、晚期病人减少肝血流量易诱发肝性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