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孩子,有人过来了。
” “爸爸快看,妈妈在对我笑呐!”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中的公益广告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 .人口剧增B .经济发展C .环境污染D .生物多样性减少 1.D【解析】图示公益广告反映了人类滥捕滥猎动物,将其皮毛制成服装,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增长会不同程度的付出资源环境成本的代价。
下图示意新疆、上海、北京、西藏四省区资源环境损失组成情况。
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丙、丁对应的省区依次是( )A .上海、新疆、西藏、北京B .上海、北京、西藏、新疆C .北京、上海、西藏、新疆D .北京、新疆、上海、西藏3.造成四省区资源环境损失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资源构成 B .劳动力状况 C .产业结构 D .城市化水平 2.A【解析】上海经济最发达,环境污染最严重,污染损失比重最大;新疆资源丰富,但破坏最严重,资源消耗损失比重最大;西藏生态脆弱,生态退化损失比重最大;北京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比较大。
3.C【解析】四个省区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代价也不同。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单向流程式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区0%10%20%30%40%50%60%70%80%90%100%A B CD 污染损失资源消耗损失生态退化损失甲 乙 丙 丁别在于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闭环式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循环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模式最可能位于我国( )A.湖北B.广西C.河北D.黑龙江5.该模式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B.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C.吸引高科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D.降低资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状况4.B【解析】图中的农作物为甘蔗,在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南、四川及福建。
5.A【解析】实施循环经济主要是加强对产品废弃物的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016年11月4日,196个国家签署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据此,回答6~8题。
6.世界各国商讨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7.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8.《巴黎协定》落实后,直接受惠的主要产业是( )A.石化工业B.交通运输业C.现代服务业D.绿色能源产业6.B【解析】注意关键词“各国商讨”,说明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7.B【解析】美国是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应负主要责任,在强制减排的同时,无偿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
8.D【解析】落实《巴黎协定》,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开发新能源。
下图为辽宁省2007年和2015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处于区域发展的( )A.传统农业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0.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2015年( )A.地域联系更加密切B.区域核心范围变小C.环境质量大幅提升D.高科技产业占比降低9.C【解析】目前,该省三次产业结构虽为“三二一”模式,但第三产业比重只略高于第二产业,说明科技水平仍不高。
区域发展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其主导力量是高科技。
10.A【解析】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2015年第一、二产业产值减少,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高科技产业占比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地域联系更加密切,区域核心范围变大,但环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现橡胶林( )A.蒸发量增多B.径流总量增多C.下渗量增加D.气候更加湿润1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自然灾害减少B.土壤肥力下降C.生物多样性增加D.涵养水源能力变强11.A【解析】读图可知,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增多,下渗量减少。
12.B【解析】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发。
下表为陕西省某流域不同阶段治理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
读表,回答13~14题。
年份坝田梯田水地地埂造林种草合计1973 54 162 23 630 272 137 12781987 147 704 49 467 593 200 21601993 192 1111 36 422 1762 213 37362004 243 1248 48 11 2473 115 41382014 267 1782 100 0 2572 182 498313.几十年来,该流域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 )①打坝淤地②修筑梯田③植树造林④退耕还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14.该流域环境治理后带来的影响有( )A.土壤含水量增加B.河流径流变率增大C.农业生产专门化提高D.农村生活燃料矛盾加剧13.C【解析】读表可知,几十年来,该流域梯田和造林面积显著增加,说明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14.A【解析】该流域环境治理后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大大加强,土壤含水量增加,河流径流变率减小。
该流域农业结构多样化,农村生活燃料矛盾减缓。
15.解决下图中一组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最合理的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B.开展覆土复垦C.建设人工草场D.禁止滥捕滥杀15.C【解析】图示漫画反映了人类过度放牧,草场数量锐减,导致土地荒漠化。
应控制载畜量,保护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用当地人称为“红胶泥”的砂岩土和沙混合成土,得到一种合理的土层及土壤改良配置方式,使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有效克服沙漠种植的某些不足,开创了一种新的治沙方式。
据此,回答16~18题。
16.在陕西榆林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昼夜温差大B.对土壤的改造C.充足的光照D.较丰富的地下水17.新形成的土壤表面“土皮”的主要作用是( )A.防止水下渗B.加大气温日较差C .固沙防蒸发D .防高温灼伤农作物 18.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的意义有( )①为榆林竖起了一道防风沙屏障 ②发展节水农业,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促进农民增收 ④延长了产业链 ⑤大大减少了北京雾霾的发生频率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③④⑤ 16.D【解析】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制约农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而沙漠边缘则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利于种植农作物。
17.C【解析】板结的“土皮”能减弱风力的侵蚀,阻挡水汽的蒸发。
18.A 【解析】该沙漠治理模式没有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北京的雾霾主要来自周边的交通及工 业生产,生活排放物。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 )发布的卫星图片显示:世界某水域面积明显缩小,2020年或将完全消失。
下图为该水域分布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9~20题。
19.引起该水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B .泥沙淤积C .用水量大D .围湖造田 20.该水域消失对该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 .气温年较差减小B .含盐沙尘危害居民健康C .陆地面积加大,人口增多D .湖泊面积减少,洪涝灾害频发 19.C 【解析】依据图示经纬度及湖泊形状,判定该湖泊为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内流湖);依据图例中的“灌溉农业”,推知流域内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注入咸海的河水量大减。
20.B【解析】若咸海消失,水域面积缩小,空气湿度减小,使局部地区干旱程度加剧,进而含盐沙尘肆虐;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使得气温年较差增大。
下图为我国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图 例城 市观察点河 流耕 地湿 地林 地第7、8题图132°134°丁丙乙甲20世纪五十年代132°134°丁丙乙甲21世纪初期21.有关图示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面积减少得最多B.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样C.林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D.过度砍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22.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给该地造成的影响有( )①地下水位升高②沙尘暴多发③旱涝灾害增加④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1.A【解析】依据图例比较,林地面积明显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得最多;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单一;过度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
22.D【解析】图示土地利用变化是林地、湿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
林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减少,蓄洪防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增加。
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
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交错区(41.5°N~43°N,114.5°E~117°E)的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
据此,回答23~25题。
23.该区域农业( )A.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B.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C.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D.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24.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樵采D.水源短缺25.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 )A.种植业为主B.混合农业为主C.畜牧业为主D.生态保护为主23.A【解析】读表可知,该区域农业生产足迹中草地高于耕地;消费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各类用地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约为1.69,小于草地。
24.B【解析】读表可知,草地生产足迹远大于耕地生产足迹,故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草地的高强度使用——过度放牧所致。
25.D【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该区域为农牧交错区,土地生产力较低下,生态环境较脆弱,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 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