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招语文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B. 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 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D. 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涸安祥兴高彩烈精兵减政B.粗犷暮蔼棉里藏针世外桃园C.楹联繁衍怨天尤人斩钉截铁D.奚落班驳前扑后继走头无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由于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的__,两者关系紧张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2)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__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
(3)买彩票当然是希望有机会中大奖,但彩民不要__地去追求这种机会。
(4)德国一项调查结果__,如今德国儿童的上网比例已高达37%。
A.沟通修建锐意显示B.勾通修建锐意体现C.沟通构建刻意显示D.勾通构建刻意体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成功演示启示国人:在创新方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
B、汽车在武当山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C、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养老院的老人们饱食终日,过着幸福的日子。
整天吃饱饭,不干什么正经事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正在黄梅县邢绣娘影视基地拍摄,你是打算双休日去参观呢?还是等到暑假再去?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应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近两年,我省经济发展迅猛,不说别的,你看街上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雪铁龙,广州本田,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儿的,各种品牌应有尽有。
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A.他经常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
(通感)B.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拟物)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D.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夸张)7.下列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远处建筑物美轮美奂,十分壮观。
B、他写作文文不加点,卷面混乱。
C、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互相尊重。
D、小明把捡到的钱还给了同学,这种拾金不昧的品质值得学习。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
C.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D.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许多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
他去世后,群众虽然怀念他,但是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9.《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A.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最后一部纪传体通史C.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D.第一部编年体散文集10.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②“中”,恰当之谓也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④⑤③②①D.③⑤①②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 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
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
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
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
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
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
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
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
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
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
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
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
”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
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
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B.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C.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 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A. 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 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C. 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D. 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 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C. 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D. 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每小题3分,共6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诗人行踪,从楚地沿江而行,越过荆门,去往蜀地游览。
B.颔联描绘了看到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奔腾直泻,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C.颈联描绘了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天云彩变化,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借故乡之水恋恋不舍送我远行,来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
C.颔联写景生动逼真,有如一幅长轴山水画,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D.这首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