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步骤一、起稿:画面中物象摆放合理并富于美感。
轮廓准确,内外关照。
实际上第一步应当是观察。
整体观察,而不是一上来就画。
选一个你认为最适合自己画的角度,也可以在小范围内作适当的位置调整。
构图这个过程,很容易被忽视,往往会画得过快,急躁,要知道快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的,一味的求快,反而留下后遗症。
整体观察的根本方法就是比较。
构图这个阶段其实有很多的事要做:1、所画对象在画面上应处在什么位置才是最合适的;2、各物体之间的比例;3、形状要和对象相似(包括结构、透视以及物体自身各部分比例要正确)。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靠“打轮廓”这一技法手段实现的。
“打轮廓”也有许多讲究:1、用线。
可以用直线也可以曲线弧线,但初学者一般要求他用直线,这样能培训概括“形”的能力;2、用力。
因为“打轮廓”是画一幅素描的开始,所以要画得轻、画得淡,为接下去的几个步骤留有余地;3、用笔。
说到"淡",很多人会用"HB"这样的铅笔,但是这种铅笔的石墨太硬,容易把画画僵,画死,也容易划伤纸,造成继续作画的困难。
铅笔分硬铅和软铅,硬铅标识为"H",软铅标识为"B"。
所以我们一般采用软铅轻轻地起稿。
当然把握好整体构图,包括比例,特征等还需要经常退远看。
二、塑造形体:应在整体—局部—整体的循环中把握调整大的形体关系及大体明暗,一般来说就是先找明暗交界线,然后画出背光面……人很容易把它简单理解为“大概明暗”“大致明暗”,不错它是这方面的意思,但不仅仅如此,仅此理解是十分浅薄的。
我认为大体明暗是用大的明暗关系画出大的体积关系,甚至大的空间关系。
如果大的明暗却不能表现出大的体积关系,那么,这种明暗画出来,是十分表面的,是不到位,是没有用的。
画明暗就要懂得明暗关系的基本知识,懂得“三大面五调子”。
在画大体明暗的时候,不强调把明暗层次画得十分丰富,而是画出节奏,明暗的几个大层要分明,不追求微妙过渡。
画整体的明暗关系要眼睛眯起来看。
三、深入阶段是一幅用时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一方面把塑造全面推向具体化,另一方面要画出丰富明暗调子,使整个画面具有旋律感。
在这个阶段不仅要画所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还要画出对象的质感,以及对象所占空间。
怎样才能画出丰富的明暗?关键在于比较。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边缘线根据物体的前后关系与形体转折关系,结合背景色调的处理,表现得虚实相映,强弱有致,他的刻画对表现物体的空间效果有不可缺的作用。
就铅笔素描来说,画明暗的主要技法是直线排列法。
通过直线排列,组成一个个面。
画得用力,就显得深一些,暗一些,轻了,就浅一些;线排得密就深暗一些,疏就亮浅一些;重叠次数多就暗一些,少了,相对就亮一些。
排线要做到“齐而不齐”,不能一面倒,也不能乱糟糟。
四、深入刻画与整体调整:局部的深入刻画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
调整阶段,往往容易忽视。
因为到了这上一步,有许多人人都觉得画完了。
其实,调整是有许多事要做的。
整体调整是保持画面即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又不零碎,虚实强弱有序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整体做一个检查,看看:(1)、整体的明暗关系是否正确。
是不是画得灰了(是缺乏对比,层次没拉开)、画得了花(是缺乏整体感,过于注重零零碎碎的细节)。
(2)、主次关系如何?主体物要突出。
(3)、虚实关系如何?(4)、是否表现物体的空间感,体积感、质感、量感等。
几何形体与形体结构在石膏几何形体写生训练中,要认识以下两点:一是物质世界中千变万化的物象形态,无论其形体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体;二是在构成物象形态特征的诸多因素中(如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形体与结构是最本质的、固定不变的因素,这样就掌握了“钥匙”,抓住了本质,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就能处于主动的地位。
一、形体物体的外部形态即形体特征,取决于它的内部结构;物体的内部结构最终将通过其外部形态呈现出来。
1、形体。
形体是客观物象存在的外在形式,是体现物体存在于空间中的立体性质的造型因素,是素描造型的基本依据。
在造型艺术范畴,形体包含着“形”与“体”两层含义。
①形,即物象的形状。
为我们的视觉所感知的物象,都具有相应的形状。
因此,形状是我们识别物象特征的基本依据之一。
人们对物体形状的判断,往往依赖于物体的外轮廓线,如几何形圆面的形状是圆形,圆球体的形状也是圆形;一页纸的形状是长方形,一张写字桌的形状也是长方形,前者是平面形,后者是立体形,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可见,形状虽然是识别物象特征的标志之一,但它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物象所占有的空间形式。
因此,“形”仍然属于平面的概念(图28-① 正方形与圆形)。
图(28)正方形与圆形、圆球体与立方体、形与体②体,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所占有的空间。
一切物体的存在,都表现出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
存在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一切物象。
一颗沙粒,一个星球,一张纸片,一幢房屋,以至显微镜下的物质,概莫能外的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并占有相应的空间,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空间”,这是“体”的基本特征。
因此,“体”是立体的概念(图28-② 圆球体与立方体)形附于一定的体,体必具有一定的形。
无形的体是不存在的,而离开体的形只是平面形。
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形”即是指具有三维空间的形体,切不可误认为是平面概念的“形”(图28-③ 形与体)③形体与体面一切立体的物象,其真实的形状是它所占有的三维空间,即它的体积空间。
而一切物体的体积,都是由它的体面限定的,或者说是由其体面构成的。
在素描造型中,我们将依附于形体外表的面称为“体面”,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面的衔接与组合关系,称为“体面关系”。
体面的转折处,体面与体面的连接处所呈现的“线”被称为“轮廓线”或“结构线”。
三个以上的体面汇聚交接而构成形体的尖角,即称为“点”。
凸起的尖角称为“高点”或“骨点”,凹下去的夹角称为“低点”或“伏点”。
形体的体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1)不同方向的体面。
包括正面、侧面、水平面、垂直面、倾斜面等。
对不同方向体面的判断,依赖于体面与视点、光源及相邻体面所构成的角度。
在素描造型中,物体可视面的三维空间方向性,是表现物体的立体性和体积感的最基本的因素,即是说,凡是能显示物体可视的三维空间的方向面,其造型就具有立体感;反之,立体感就减弱乃至成为仅具有二维空间的平面形。
(图29)物体三维空间体面与立体感 1、长度、宽度相同的纸、课本、字典,因可视厚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立体感,前者立体感弱,后者立体感强; 2、从不同视点看同一物体,呈现三维空间体面,即能呈现立体感;反之,立体感减弱,以至没有立体感。
图( 29) 物体三维空间体面与立体感(2)不同性质的体面。
包括平面,曲面两类性质的体面。
曲面本身可以理解为体面方向呈渐变状态的细小平面的衔接组合。
在素描造型中,物象的形体特征取决于物体的主要体面的基本形和它们的性质及其衔接转折的特点(图30 体面性质与形体特征立方体与圆柱体由于体面性质及体面衔接关系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体特征)图(30)体面性质与形体特征(3)不同大小的体面。
体面的大小是相对的,判断体面的大小(包括形状)依赖于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较中,准确把握体面的比例关系和形状特征的透视缩形变化。
在素描造型中,要准确理解形体及其点、线、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体面的大小、形状、比例、透视关系。
切忌孤立,概念化地去描绘“轮廓”,或简单地以明暗对比为依据描绘“外框”,要从对形体体面的认识出发,去寻求形体各体面的衔接转折关系,表达出形体主要的不同方向面的有机联系。
总之,在素描造型中要变“平面”认识为“立体”认识,变“平面”表现为“立体”表现,牢固树立“形体”的概念。
对形体及其主要体面关系的认识把握愈准确、愈具体,对形体的立体性即体积感的表现就愈严谨、愈充分。
二、结构结构一词,是借助建筑学的术语,原意是组合与连接的意思。
在造型艺术范畴,结构一词有着特定的含义,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结构是指包含于物象外在形态之中的内部构造。
以人物的头部为例,由头部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即是形成人物头部外形特征和体面关系的内部构造。
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头部骨骼,肌肉的解剖关系,即是形成人物头部外形特征和体面关系的内部构造。
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头部骨骼,肌肉的解剖关系,才能深刻地感知和准确把握头部的外在形体特征(图31 人的头部解剖结构)图(31)人的头部解剖结构其次,结构是指客观物象的形体构成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几何结构”。
从造型艺术领域的特殊规定性讲,无论客观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关系有多复杂,分多少变化,都要归纳并体现于基本的几何形体之中,这是艺术家与自然科学家对结构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对结构的认识、研究的重点所在。
(图32 人体及头部几何结构)图(32)人体及头部几何结构再次,结构是指客观各组成部分之间结合、构成的关系,即有机联系,其中包括各组成部分间的穿插、榫接、楔合关系,了解这些关系,可使我们把握复杂物象的各种组合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图33 人体腿部的穿插与榫接关系)。
图(33)人体腿部的穿插与榫接关系结构与形体结构是形体的内在本质,形体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例如,立方体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构成的,这一内部结构决定了立方体的外部特征,即相对的面互相平行,相邻的三个面互相垂直。
相邻面的衔接呈现明显的棱线,相邻三个面的汇聚处形成棱角(高点),所有的面都按直角构成,除了水平面就是垂直面,整体形状对称而规则。
圆球体的结构则与立方体完全相反。
它是以一点为球心,以一定的长度为半径,从球心到球体表面的任何一点都是相等的。
这一内部结构决定了圆球体体面的“曲面”性质,即圆球体的体面均匀地沿着圆的轨迹方向而变化,没有任何的平面。
相邻体面都呈现平缓、均匀的渐变,既没有棱线也没有棱角,从而构成了圆球体的外表特征。
立方体与圆球体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体特征,揭示出了结构与形体的关系。
因此,在素描造型中必须认真研究物象形体的内部结构,准确地把握客观的形体特征与体面关系。
简单的几何形体是如此,复杂的形体也是如此,这是素描造型的基础。
结构与造型在构成物象形态特征诸多视觉因素中,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都是抽象的,形体在特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它们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可变的,惟有结构及其所决定的形体才是本质的不变的。
例如,(图34 不同光源角度下的青年石膏头像)青年石膏头像,光源角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形体的明暗关系;视点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形体的比例、空间及透视关系等,即在不同条件下,形体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物象的形体结构却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变化,物体的结构仍然本质地决定着形体特征,并制约着诸多造型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