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西邻郫县,北连彭州,东南与青白江区和金牛区接壤,距离成都市区16公里。
凭借地理区位的优势,新都区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
依托于四川省平原都市群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等10个中等城市,位于平原经济圈核心的新都区在经济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逐渐彰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桥头堡”。
一、新都区经济运行状况概述
近年来新都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县级行政单位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新都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实现较快增长。
2013年实现地区GDP总额5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8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15.4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63.66亿元,增长12.3%。
全年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电子行业、食品及饮料业、医药行业、家具行业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4.83亿元,增长13.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2.8%。
表1. 新都区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新都区统计局/
此外,在地区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新都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效果逐步
彰显。
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7 : 62.7 : 32.6,与2012年和2011年的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分别为:5.0: 63.8 : 31.2和5.4 : 64.6 : 30.0)对比分析可知,新都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份额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份额稳步提升,并逐渐实现地区经济从农业与制造业为中心向服务类产业转移的新格局。
2013年新都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40.80亿元,增长12.0%,占GDP的比重为6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0%。
非公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显著促进了新都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34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比上年增长12.6%。
另外,新都区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443.42亿元,增长19.8%,民间投资额为323.60亿元,同比上升21.2%。
全年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73.27亿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增长529.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4.06亿元,下降0.5%,其中工业产业投资下降较为显著,绝对量为93.39亿元,同比下降1.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1.80亿元,增长24.7%。
固定资产的增长比例进一步彰显了新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政策以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提升。
新都区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10亿元,增长11.4%。
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11.13亿元,增长11.6%;乡村实现零售额2.97亿元,增长4.6%。
分行业分析,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1亿元,增长14.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5.59亿元,增长11.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2亿元,增长25.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38亿元,增长9.1%。
全区省外到位资金216.82亿元,增长4.9%;实际使用外资22787万美元。
实现出口总额36264万美元,增长27.1%。
二、新都区与成都其他主要辖区宏观经济状况对比分析
从成都市下辖行政单位2013 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新都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排名靠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均排
名第三,在县级行政单位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此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下,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提升,其中生产总值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
长率分别为10.2和9.6,高于平均增长率的3.4个和7.8个百分点,且固定资产投资的
增加率为19.8%,在成都13个主要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中排名第二位。
表2. 各辖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成都统计信息网/index.asp
依托于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家具五大工业经济支柱产业,新都区近年来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具备较好的发展潜能。
截至2013年,新都区入驻企业达
到300余家,包括可口可乐、澳大利亚RHEMM豪特容积热水器(成都)有限责任公司、台湾统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一汽青岛成都分厂、四川科伦大药业、世创达等
国内外著名品牌龙头规模企业。
2013年实现80.4%的工业集中度,同比提高1.4个百分
点,依据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效应将有助于上下游企业更高效的磋商与协作,
从而提高各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新都区凭借着区域内部产业集聚优势,上一年度产销率高达98.2%,且今年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优化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新都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内部功能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度在功能区建设上的“产城一体,产城相融”的要求,区内各行政单位贯彻落实功能复合、开放式园区竖向发展的区域经济理念,重点完善高端产业链,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博览”为一体的全球家居CBD产业核心。
同时构建了新都“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四大功能集聚区。
随着区域内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新都区的竖向产业链日趋完善,复合型产业格局将有更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运行效率,实现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