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江阴二中杨晓峰一、本单元、本课内容1、课程标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2009年考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3、教学要求建议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有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史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与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1.需要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2.大体可以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3. 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4.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Ⅰ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1、本单元总体分析作为一个专题,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过相对简短的2课,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尽管它只截取了苏俄、苏联历史上的若干片断,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相互联系的角度上看,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本单元以苏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说明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
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
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
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2、本课总体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讲述了苏联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几次改革。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其重点是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不仅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反而使其更加僵化了。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重点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以及这次改革失败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导致苏联的解体。
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失败了。
教法分析:本课内容,条理清晰,知识点突出,学生容易掌握,所以教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结合历史教学中“5whre法”,即why(为什么即背景),who(谁),where(哪里),what(什么事),when(时间),how(过程),result(结果),effect(影响)。
同时利用材料、表格、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加以整合。
三、知识框架和基本线索2、基本线索:根据领导人的更替,逐一介绍和加以对比分析。
四、核心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1、核心知识点:(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重点、结果(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形势、改革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影响。
2、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1)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内容问题(原因)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五、历史规律、阶段特征等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4、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5、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6、二战后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经过,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它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它是需要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3)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和民主的。
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
六、上课方略详讲部分为: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农业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工业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存在的问题。
七、上课的具体实施部分导入:回顾本单元两课中的人物图片,整理出线索,苏联领导人的更替: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最后到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1、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由此开始课文的讲述,分析背景。
2、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到改革的内容。
3、结果如何——问题设计: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知识点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2.内容3.评价【即时练习】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思路解析】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答案】C(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设计一般的提问,梳理基本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