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故宫的主要成就

明清故宫的主要成就

试问当你走到午门之前,难道不曾为午门的气势而震撼?如果不曾,那就应该再去一次。

==========================================
在这个玩意面前确实显得午门很小气.
大唐大明宫含元殿
同时对比午门
大唐洛阳万象神宫(九十多米高)
大唐大明宫含元殿
在九十多米的万象神宫面前,天坛确实显得渺小.
唐朝建筑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更加赋予变化,能够将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舒展大气,气宇轩昂的建筑风格.而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样式雷"以后建筑立面变得呆板,缺乏空间的组合与协调.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和殿.现在的太和殿完全成了个小丑.上部木构和下部基座严重不协调.而反观唐朝的含元殿,鳞德殿等宫殿,太和殿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鳞德殿,比故宫前朝三大殿加起来还大.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
鳞德殿,比故宫前朝三大殿加起来还大.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
故宫原有的历史格局,我不曾见过,想来仁兄一定也未曾见过。

我反复说过,故宫建筑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其空间布局。

今天的午门,单纯以建筑体量之大小,当然远不及前朝很多建筑。

但是,如果仁兄知道故宫中轴线原本在午门之前是何样的空间,在午门之前,低头沉思,难道不会为午门的气势所震骇,为工匠之巧思而折服?如果仁兄不知道故宫原本的空间布局,那么可以去看一看。

如果仁兄知道,还觉得感受不出来,那我也无话可说。

===================================================
说起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中并不止北京有,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中轴线也不是明清北京.
无论建筑体量、还是整体气势,午门确实比不上含元殿。

如果不信等含元殿到丹凤门之间的区域修复好后可以实地考察一下。

进入五个门洞的丹凤门,走过宽阔的御道,穿过御带桥,在广场尽头,含元殿端座于十几米的高台之上。

两侧钟鼓楼和两边的三出阙立于大殿两侧。

举头仰望含元殿,如大鹏展翅,飞龙在天。

比起含元殿,无论体量还是气势,明清故宫都是小字辈。

丹凤门、御道、含元殿。

含元殿后面还是宣政殿和紫辰殿。

都是规模宏伟的历史绝唱。

大唐长安中轴线那才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你对长安的中轴线不了解,可以给你介绍一下.
面对长安城正门,五个门洞的明德门。

穿过明德门,就是宽达一百五十多米的朱雀门大街(现在的北京长安街有这么宽吗?)。

丹凤门外大街更是宽达176.4米。

(现在世界上最宽的街道有多少米?)街道两边是整体的坊墙,笔直而轨整。

穿越朱雀门大街,朱雀门就是街道尽头。

穿越朱雀门和皇城(政府办公区域)中轴线大街就是太极宫正门承天门。

承天门外是一条横街,宽达150米。

一百多米宽的长安城中轴线大街和一百五十米宽的承天门外大街在承天门集合成T字形。

五门洞的承天门居于大街交汇中心点。

穿过承天门,就是太极宫的中轴线。

明德门和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门大街。

150米宽的朱雀门外大街和尽头的朱雀门。

长安城正门明德门
天坛建筑取胜,不在单体,而在建筑空间的布局。

========================================
大唐明堂位于洛阳宫,前面有则天门,其后还有比明堂更高大的天堂。

则天门、明堂、天堂呈中轴线布局。

论布局,天坛也不是对手。

明唐前面的则天门。

气势不比故宫午门。

明堂之后还有高度超越百米的天堂。

明堂低层平面图。

北京天坛怎么比?
注意图中的文字。

明堂四面大门的立柱分别采用四种颜色,象征四季。

中层采用十二边形,象征十二个时辰
上为原盖,顶上有一金凤凰。

如同你把圣彼得大教堂跟太和殿相比一样
===============================
你可以象元朝把前朝三大殿算做一个大明殿来看,也就是说把太和、中和、宝和加起来,面积也没有麟德殿一个大。

太和殿一个才两千多平方米。

(麟德殿的景云阁是两层)
历史中对明堂有详细的介绍.这张就是严格按照历史书介绍的明堂复原的.
外,大明宫丹凤门里面就是含元殿,自宫外直视,一览无余,又何如北京宫城的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外广场→外金水桥→承天门→承天门内广场→端门→午门前广场→午门→午门内广场→内金水桥→奉天门→奉天殿广场→奉天殿的气势衬托呢?
=========================================
丹凤门外是175,米宽的丹凤门大街.穿越75米宽,有五个门洞的丹凤门,就是宽阔的御道和宽阔的广场.含元殿位于广场正北.
沿着含元殿的盘道登上大殿,穿越含元殿是一个广场,走过广场和其后的并排的三座城门(每座的规模大致和故宫神武门类似,城门之间有城墙连接)就是宣政殿。

穿越宣政殿又是一个大门,规模和形制和太和门类似。

大门的另一侧就是紫宸殿。

含元殿、大座城门、宣政殿,大门和紫宸殿呈中昼线布局。

其中宣政殿,大门和紫宸殿呈院落式布局,类似午门、太和门和太和殿的关系和连接方式。

紫宸殿之后,就是后宫。

里面有巨大的太液池,马球场,巨大的麟德殿等等宫殿。

这些宫殿以太液池为中心布局。

太液池塘周围是环绕的长
廊。

既然做对比,就不要拿嘉靖之后缩水的那个皇极殿/太和殿和含元殿比,不妨拿明初的北京奉天殿来比
=========================================
一个面宽九十多米的蛮玩意,周围又没有能够与之搭配协调的建筑。

怎么想怎么不协调。

中国建筑是群体烘托出的美,大唐建筑更显示出这种特点。

就是这样一个台基,都显示出含元殿的气派,更不要说整体了。

明初的奉天殿整体宽度也就130—140米左右,而含元殿达到180米。

而且含元殿的木构和台基等宽。

整体看就是明初的奉天殿幼儿无法和含元殿比。

还有,朱雀门内大街,宽则宽矣,两边全是黄土夯筑的封闭坊墙,从美观角度上看,恐怕也比不上宋朝的御街和明清的中轴线大街
==========================================
一条狭窄的街道,两边是乱糟糟的破商店,确实不如一百五十米宽,两边是整齐的坊墙和齐整的行道树来得庄严大气。

比起唐长安严格的市容管理,宋明两朝在市容管理上确实不比上唐长安。

长安的市,比宋东京那乱糟糟的街道整齐规矩得多,美观得多。

更有大国气度。

另外,大明宫丹凤门里面就是含元殿,自宫外直视,一览无余,又何如北京宫城的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外广场→外金水桥→承天门→承天门内广场→端门→午门前广场→午门→午门内广场→内金水桥→奉天门→奉天殿广场→奉天殿的气势衬托呢?
=============================
大明宫是高宗朝加建的朝寝功能的正宫,但是考虑到地形,他并没有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
唐长安城原始设计的正规的中轴线是明德门-朱雀门大街-朱雀门-皇城中轴线大街-承天门外大街-承天门-太极宫内(太极宫内中州线不清楚). 这条中轴线(太极宫外)街道宽度普遍在一百五十米以上,城门都是五个门洞的最高形制,高潮承天门外大街一百多米的T字形大街更是千古绝唱.
朱雀门大街-朱雀门-皇城中轴线大街-承天门外大街-承天门-太极宫内(太极宫内中州线不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