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干教师示范课暨青年教师展示课
骨干教师示范课暨青年教师展示课
骨干教师示范课暨青年教师展示课
高二· 语文
东海之大乐
温故知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辩 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 夫我尝闻少shǒ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 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qū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 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yù语yù大理矣。天下之 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 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 liàng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bì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 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xiàn少,又 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 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 焉;人卒cuì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 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shàn,三王之所争,仁 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抛砖引玉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顔。 孟 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陶渊明:种豆南山,采菊东篱。 屈 原:路漫漫而上下求索。 苏 武:牧羊北海十几年,矢志不渝。
基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A、不辩牛马。 B、拘于虚也。 C、人卒九州。 D、不似豪末……
通“辨” 通“墟” 通“萃” 通“毫”
分别 辨别 处所 所居之地 聚集 动物长而细的毛
二、特殊句式 1.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2.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3. 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阶段小结
这则寓言,为我们展示了庄子奇特的艺 术世界。河伯、海神若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 映衬着井鱼、夏虫等小动物,传达着庄子对 社会人生睿智而深刻的洞察,呈现出具有天 壤之别的小气象和大境界。 庄子认为,人生境界有大有小,一个人 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身的局限,扩大 视野,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基础知识归纳
三、词类活用 1. 东面而视 2. 秋水时至 3. 顺流而东行 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5. 而轻伯夷之义者 6.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7.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8.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状语 4.意动用法 5.意动用法 6.形容词作名 7.形容词作名 8.使动用法
感悟赏析
感悟赏析
如何评价“河伯”和“北海若” 这两个寓言人物。
小:河 伯——知错能改 善于自省
境界
对比
不自满
大:海神若——谦虚 超越局限
感悟赏析
海神若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二段)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 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 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 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 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延伸拓展
人生的境界或大或小,各不相同。从学 识方面看,见闻狭窄、目光短浅的井底之 蛙只有小的境界;学富五车、有远见卓识 的人则有大的境界。从德行方面看,只知 道扫自家门前雪而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只 有小的境界,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人则 有大的境界…… 人生在世,应当追求大的境界。
请以“人生的境界”为题进行立意,选 材(教材中的事例限制作用,使人不能达到更高 的精神境界?
地域、时间、教育三个方面对人 造成的蒙蔽,即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既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更不能清醒 的认识世界。
感悟赏析
自由赏析文段,体会庄子语言特色。
夸张手法 意境壮美
想象奇特 境界阔大
寓意深刻 发人深醒
巧用对话 形象生动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 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 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 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 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 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抛砖引玉
提出问题:人应当追求大境界
面朝东 按时 向东 看不起 轻视 认 为……轻 穷尽的样子 盛美 美景 使……减少
基础知识归纳 •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 就……” ) •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 表判断) •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 为……是”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 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 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