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可能会引
起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其它化疗药物引起的 腹泻大多会自行缓解。 关键点:注意粒细胞的变化
化 疗 后 口 腔 炎
接受化疗后口腔炎的发生率约为40%。早期表现为轻 度红斑和水肿,严重的口腔炎可引起溃疡、感染和出
血,并且由于疼痛而影响进食。多在化疗后 5~14 天
出现,持续7~10天可愈合。
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因素
种类 治疗因素
内容
抗肿瘤药物(种类、剂量、应用方式﹡)
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组成、用药顺序等) 患者因素 以往治疗情况(用药总量、治疗次数、合并放疗等)
与末次治疗的间隔时间 全身状况、年龄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注:﹡全身用药的毒性高于局部给药
化疗不良反应的分类
分类方式 按时间 类别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可逆性 不可逆性 致死性 非致死性 血液毒性 消化道毒性 心脏毒性 肺毒性 肝、肾毒性 神经毒性 粘膜损害 过敏症状 内容
与DNA交叉联接
嵌入DNA
RNA
(tRNA、mRNA、核蛋白体)
抑制RNA合成
三尖杉酯碱 L-门冬酰胺酶
抑制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
促使微管解聚 长春碱类
酶类
微管
促使微管聚合 紫杉类
化疗不良反应及防治
化疗药物的毒付作用
•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增生活跃 的骨髓、胃肠道粘膜、生殖细胞、毛发和 肝、肾等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 有报告,因化疗副反应及并发症引起的死 亡率为3%~10%。化学治疗是个无形的 “手术刀”,使用时需要十分慎重。
●局部荨麻疹并非停药指征,但需要严密观察或治疗好
转后继续用药;
●如有全身过敏表现,应立即停药,联合应用H1、2-受体
拮抗剂,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升压
药或支气管扩张药。
常见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肿瘤药物
药物 顺铂 发生率
5%以下 高剂量时发生 率较高 有报道单用时 可达33% 1%~3% 10%
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烷化剂、铂类、丝裂霉素 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抗嘌呤、嘧啶合成药,阿糖胞苷 化学治疗药物 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放线菌素D、蒽环类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分 类
干扰微管蛋白质合成药:长春碱、紫杉类、鬼臼碱
TOPO异构酶抑制剂:VP16、HCPT、CPT-11 抗雌激素类药:三苯氧胺、法乐通 激素类药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
东莞台心医院 普外科
几十年来,化学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主 要治疗手段之一,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即使在如今的靶向治疗时代,化学治疗仍 然是无法取代的。
由于化疗药物靶向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差, 故取得疗效的同时也会损伤机体的正常细 胞。因而常常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 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 出现的有害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 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 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 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 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毒性消失,机体可恢复正常 毒性发生后持续存在,机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可能导致死亡 停药或经对症治疗后能够恢复的各种毒性反应 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 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功能异常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肝、肾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末梢和中枢神经毒性 口腔粘膜炎或溃疡、食管炎、出血性膀胱炎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荨麻疹、心动过速
有时可持续数日
应用抗癌药物之前发生
是一种条件反射 易感性由多种因素决定
化疗药物 恐惧、焦虑等情绪
摄取↓
胃肠道嗜铬细胞
血小板
5-羟色胺(5-HT)
与5-HT3受体结合
直接刺激
化 疗 引 起 恶 心 呕 吐 的 机 制
胃肠道
呕吐信号通过迷走神经
延髓化学感受体激发区(CTZ)5-HT3受体
呕吐中枢(孤束核、小细胞性网状结构、 内脏躯体运动核) 恶心呕吐
周围系统及CNS
一般
抗-DOPA 抗-DOPA及抗5HT3 抗血清素
CTZ和周围系统
好
胃复安
苯二氮卓类 (安定)
周围系统及CNS
较好
大脑皮层
一般
5-HT受体结 抗剂
抗5-HT3
CTZ和周围系统
好
头痛、便秘、轻度 的转氨酶升高
化疗引起呕吐的处理原则
●急性呕吐在化疗或呕吐之前予以预防性应用传
统止吐药物:胃复安,或5-HT3受体拮抗剂与地 塞米松配合;
孕激素类药: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抗雄激素类药:氟它胺 LH-RH激动剂/拮抗剂:诺雷德、依那通
生物反应调节剂
单克隆抗体类 其它
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胸腺肽 美罗华、赫赛汀 抗新生血管生成剂 酪氨酸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格列卫 细胞分化诱导剂:维甲酸 细胞凋亡诱导剂
作用机理
6-巯基嘌呤 硫鸟嘌呤
由于肿瘤化疗药物的治疗剂量与最大耐 受剂量(药物与毒物)之间的差别很小,故 时常出现化疗的毒副反应,严重者会导致 患者死亡。因此完整的化疗疗效评价应包 括抗肿瘤效果和毒副反应两个方面,即抗 癌药的毒副反应的判定与抗肿瘤效果具有 同等的重要性.。
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500多种, 包括骨髓抑制、消化系统反应、心脏毒性、 口腔炎以及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或严重 组织坏死等。其严重度可从无临床表现的 轻微型至危及生命的严重型。
按转归 按后果
按系统
局部刺激性
主要表现为血管外渗漏和化学性静脉炎,抗肿瘤药物渗 漏后可局部应用相关解毒剂缓解疼痛,避免溃疡形成,促进 损伤的恢复。化学性静脉炎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 主要依靠预防。 根据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 红热型:沿静脉血管走向区域发热、肿胀及疼痛; 栓塞型:沿静脉走向处变硬,呈条索状硬结;外观皮肤 有色素沉着;血流不畅伴疼痛; 坏死型:沿静脉穿刺部位疼痛加剧,皮肤发黑坏死, 甚至深达肌层。
反应类型
Ⅰ Ⅰ型,偶 有Ⅲ型 Ⅳ型 Ⅰ型 Ⅰ型
临床表现
发热、瘙痒、咳喘、呼吸困难、出汗、眼睑 肿胀、支气管痉挛、荨麻疹、血压下降 Ⅲ型出现肺损伤表现,多是由于长期反复使 用,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主要是 IgE ) 长期应用易出现,用后数小时出现发热、倦 怠感、骨关节疼痛、皮疹、结膜充血 呼吸困难、胸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皮 疹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咳嗽,可能与机体 内在性游离发热物质增多或组胺增多有关 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喉头痉挛、 喘鸣等,发生机制与抗体有关 呼吸困难、喉头痉挛、血管性水肿、荨麻疹、 面部潮红等,与血浆游离组胺或赋形剂有关
●迟发性呕吐尚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多在发生
后予以治疗;
●预期性呕吐常规止吐药物无效,可选用抗焦虑
或抗抑郁药。
化 疗 引 起 腹 泻 的 机 制
抗肿瘤药物
肠粘膜萎缩、变短
肠绒毛受损或剥脱
小肠吸收面积减少
粘膜完整性破坏
消化功能障碍
吸收障碍
糖类等食物肠内发酵
肠内渗透压增加
肠胀气
肠痉挛
细胞间质外液体渗透至肠腔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1979年“WHO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发 布以来,其作为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标 准在中国的应用仍十分广泛。
化疗药物的分类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分 类
按细胞周期分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烷化剂
按来源和药理学分
抗肿瘤抗生素
抗代谢药 植物碱类 其它(铂类、激素)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靶点分
解毒机制
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 直接灭活 直接灭活 减轻炎症反应 降低与DNA的结合力 清除自由基 通过β2受体防止ADM毒性 稀释抗癌药物 稀释抗癌药物 减轻炎症反应 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 稀释抗癌药物
阿霉素
长春碱类
生理盐水1ml 氢化考的松25mg
顺铂
10%硫代硫酸钠5~10ml 透明质酸酶1~2ml
常用止吐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
药物
激素类 抗组胺类 (非那根) 吩噻嗪类 (氯丙嗪)
作用机制
不明
作用部位
疗效
一般
副作用
消化道溃疡、糖尿、 类皮质醇增多症、 水钠潴留 口干、嗜睡、肌注 引起局部疼痛 低血压、体温降低、 中枢受抑、肝功能 损害 嗜睡、乏力、锥体 外系综合征 嗜睡、乏力、便秘、 心悸
抗血清素
盐水进食前含漱,每次10~15ml,在口内保留0.5~1分钟,每天 2~3次,可减轻吞咽或咀嚼时的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的机会, 有利于粘膜上皮的修复; ● 若疑有霉菌感染则应予 5% 碳酸氢钠或制霉菌素漱口;若 疑有厌氧菌感染可用3%双氧水含漱; ●进食对口腔粘膜刺激性低、胃肠道易于消化吸收并富含维 生素、高蛋白的流质饮食,以促进促进粘膜组织增生,加速 溃疡愈合; ●口腔溃疡出血严重者可用G-CSF或GM-CSF口含及锡类散 等外敷治疗。
氨甲喋呤
阿糖胞苷 VP-16 博莱霉素 L-门冬酰胺 酶 紫杉类
6%~43% 轻症约 40% , 重症约2%
Ⅰ型
Ⅰ型
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分类
类别
急性呕吐 迟发性呕 吐 预期性呕 吐
内容
应用抗癌药物后24小时内 发生 应用抗癌药物后超过24小 时发生
特点
多发生于用药后1~2小时 特别多见于初次化疗者
嘌呤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核苷酸转变 抑制DNA聚合酶
嘧啶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核苷 酸还原酶
氨甲喋呤 氟尿嘧啶
核苷酸
羟基脲、 脱氧胞苷 VP16、HCPT、ADM
抑制dTMP合成
阿糖胞苷
抑 制 RNA 功 能
脱氧核苷酸
抑制TOPO酶Ⅰ或Ⅱ 阻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