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重要方式。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调整本自治地方某方面事务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集中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具有民族自治地方总章程的性质。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某一方面自治权的具体规定,单行条例应当遵循自治条例的规定。
我国1954年宪法就对自治条例作出了规定,但直到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后,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才开展起来。
1985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率先制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制定颁布了129个自治条例。
目前,全国5个自治区尚未颁布自己的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的制定始于1954年宪法颁布后的五六十年代,当时单行条例的内容多为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但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许多都不再适用了。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后,截止到1998年底,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达209件,单行条例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婚姻、继承、资源开发、计划生育、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以及土地、森林、草原管理等等。
立法法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总结实践经验,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限范围和制定程序作出了规定。
在权限范围上,立法法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不能变通的范围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