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第一章绪论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术语•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1.1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时间、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1.1.1 公共政策代表性的定义: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Lasswell)亚伯拉罕·卡普兰(A.Kplan)我们可以将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的内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1.1.2 政策系统我们将它界定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1)社会经济状况(2)体制或制度条件(3)政治文化(4)国际环境4.政策系统的划分(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1.1.3 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2.多源流框架(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3.中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4.辩护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5.政策扩散框架(policy diffusion framework)1.2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2.1 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policy sciences movement)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 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2)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来临,科学技术及其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或工具。
(3)思想库的成熟也是政策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什么是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他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1)政策内容研究(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2)政策过程研究(studies of policy process)(3)政策输出研究(studies of policy outputs)(4)评估研究(evaluation studies)(5)决策信息(information for policy making)(6)过程倡导(process advocacy)(7)政策倡导(policy advocay)1.2.3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1.2.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政治学的研究路径(1)系统理论(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米切尔·希尔(Michael Hill)经济学的研究路径(1)福利经济学(2)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3 公共政策学的意义1.3.1 政策分析的职业化1.职业化及其标准2.政策分析职业化的现状(以美国为例)(1)美国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训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2)政策分析的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3)在职业化组织方面,美国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团体及职业协会已有相当的规模。
(4)在职业伦理方面,由于政策分析职业化发展历史很短,加上政策分析的从业者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组织背景,要形成一整套为大多数政策分析者所认同和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并非易事。
1.3.2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理由学术上的,职业上的,政治上的1.3.3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现实意义(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破解需要。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2.1 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论2.1.1 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3)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4)条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理性人的特性(1)目标导向(2)所有选择皆为已知(3)偏好明确(4)偏好一致(5)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6)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2. 有限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认为“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3.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林德布罗姆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 混合扫描模式(mixed-scanning)混合扫描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运用了两种摄像机而包括了上述两种途径:一个广角摄像机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另一个摄像机能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广角摄像机所考察了的地区。
5. 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直觉、判断、总体印象,新备选方案的创造性发现)(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2.1.2 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1)概念理论(conceptual theory)(2)认知理论(theory of knowing)(3)因果理论(causal theory)(4)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2.1.3 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数学最优化(mathematical optimizing)•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 approach)•准试验方法(a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过程分析方法(behavioral process approach)•多元标准决策方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政治可行性2.3 政策分析的程序2.3.1 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奎德的模型2. 琼斯的模型3.帕顿和沙维奇的模型4. 韦默和维宁的模型5. 斯托克和扎克豪斯模型6. 西蒙德模型7. 霍格伍德和冈恩的模型8. 索伦森的模型9. 城市研究所的模型2.3.2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抉择政策执行与检测结果评估2.3.3 政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及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参见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克朗的《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第三章问题界定3.1 政策问题的性质3.1.1 什么是政策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一种被相当数目的人们认定为与他们所持的某些社会规范产生偏离的情形,社会学者所研究的不应该只限于社会问题的客观情况,同时应该研究人们对同一情况所下的定义,以及产生解决办法和它们所依据的价值判断。
——富勒(R.C.Fuller)迈耶尔(R.R.Myers)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2)它是被感知的(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4)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5)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6)团体活动过程(7)权威当局认为有备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3.1.2 政策问题的特征•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的人工性•政策问题的动态性问题系统问题系统并不是机械的实体,它们是合目的的系统。
•没有两个分子在其所有的或期待的性质和行为方面是相同的。
•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都对作为总体的系统的性质和行为有影响•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它影响作为整体的系统的方式,依赖于系统中至少一个其他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所有可能的分子次属群体对作为整体的系统有一种非独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