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心肌病病人的护理
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及全心衰的体征,75%可听到奔马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参见P172
[诊断要点]
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临床上看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者,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腔扩大与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即应考虑本病可能,但应除外各种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等后才可确诊。
[治疗要点]因病因末明,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因猝死或在体检中才被发现。
非梗阻性肥厚型的临床表现类似DCM.
梗阻性因心输出量下降而出现重要脏器血供不足的表现,如劳累性呼吸困难、心悸、胸痛、乏力、头晕、晕厥,甚至猝死。突然站立、运动、应用硝酸甘油等使回心血量下降,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上述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因肥厚心肌耗O2量上升致心绞痛,但硝酸甘油或休息多不能缓介。
[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的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网址等):
板书设计:
课后记载与教学反思:
在本课程开始阶段,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白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动机,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病因]不清,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认为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
[病理]以心腔扩张为主,室壁变薄,纤维瘢痕形成,常伴附壁血栓。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才就诊,如出现充血性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时才被诊断。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早、房早、房颤,晚期常发生室速甚至室颤,可导致猝死,部分可发生心、脑、肾等栓塞。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心影增大多不明显。
2、ECG:最常见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ST-T改变),病理性Q波出现为本病的一个特征。
3、超声心动图: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
4、其他:左心室造影及左心导管术对确诊有重要价值。
[诊断要点]
对不能用已知心脏病来解释的心肥厚应考虑本病可能。
结合ECG、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作出诊断。
有阳性家族史(猝死、心脏增大等)更有助于诊断。
[治疗要点]
原则:弛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过速及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减轻左室流出道狭窄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目前生张应用 受体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增加心室充盈,减轻流出道梗阻,增加心输出量,并可治疗室上速。
3)限制型~(RCM):收缩正常,心壁不厚,单或双心室舒张功能低下及扩张容积减少。
4)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D/C):右心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
DCM
原发性心肌病 HCM
RCM
ARVD/C
心肌疾病 酒精性心肌病
围生期心肌病
特异性心肌病 药物性心肌病
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
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WHO/ISFC工作组96年公布了关于心肌病定义及分类(95年专家评议)。
1、心肌病的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
2、心肌病分类:根据病生、病因学和发病因素把心肌病分为四种病态:
1)扩张型~(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障碍。
2)肥厚型~(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通常伴有非对称性中隔肥厚。
学生听课认真,按计划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主要是对症治疗。
二、肥厚型心肌病
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向心性肥厚),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根据左心室流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出道有无梗阻分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病因]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约占1/3),目前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病理]主要改变在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形态学改变,其特征为不均等的心室间隔增厚,亦有心肌均匀肥厚(或)心尖部肥厚的类型。
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占心血管病的0.6~4.3%,近年有增加趋势,尸解中心肌病占0.11%,最常见是DCM,其次HCM,RCM罕见。
一、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特别是左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衰,过去称充血性心肌病,常合并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男>女(2.5:1),发病率为5~10/10万。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
课题及课时:
第八节 心肌病病人的护理
授课类型
课Hale Waihona Puke 讲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类型、发病概况。
2、熟悉主要临床表现、诊治要点。
3、熟悉本病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定义——是指除心脏瓣膜病、冠心、高心、肺心和先心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其中的心肌病以前被定义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便于特异性心肌疾病(原因已知)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