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科别:内一科姓名:
选择题: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良性: 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不威及生命;
B阵发性: 发病短暂,症状反复;
C位置性: 特定的体位可以诱发症状;
D听觉功能正常。
2.外、上和后半规管的特点:()
A.呈不完全的环形;
B.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构;
C.管腔内分别充满内淋巴液;
D.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E.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耳石症引起眩晕,理论上,发病必备的条件:
A.耳石从囊斑上面的脱落;
B.在内淋巴液中的游离状态;
C.外力作用下,随内淋巴液的飘动;
D.撞击前庭感受器,如半规管的壶腹嵴或囊斑;
E.引发单侧前庭的兴奋性反应,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4.耳石症的类型:()
A半规管型
B 嵴帽顶结石
C 前庭结石症
5.耳石脱落的原因()
A继发性:30-50% 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B头部外伤,包括耳部手术(7-17%)
C内耳病毒感染,突发性聋(15%)
D梅尼埃病(5%)
E偏头痛(5%)
F原发性或称特发性:(50-70%)
G 50岁以上,前庭系统的感染或退行性变可能是原因,特别是椭圆囊耳石膜的变性。
6.依据耳石脱落的部位,管石症分类:()
A.PC-BPPV后半规管BPPV:60-90%
B.HC-BPPV水平半规管BPPV:10-30%
C.AC-BPPV前半规管BPPV:3-10%
D.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
少见。
7.耳石症临床表现特征:()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B.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
转感;
C.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D.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E.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F.听觉功能正常
8.耳石症眼震特点:()
A.明确的激发体位(改变或处于特定体位时出现的眩晕)
B.特定方向的眼震
C.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D.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E.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F.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9.The Dix-Hallpike 氏实验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这种眼震的特征包括()
①短潜伏期,一般1 - 5秒;
②持续时间< 30秒;
③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 ,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
④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
⑤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即具有疲劳性.
10.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症状较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严重;
B.特点为当头沿轴位转动时被激发出现眩晕;
C.一般转向患侧症状发作严重;
D.持续时间约为60秒;
E.常伴有严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F.在非轴位向转头运动时,如:卧位坐起、起立、或由坐位变为卧位、以及仰头、低头时很少会诱发眩晕。
11.嵴帽结石症的特点:很少见,体位激发试验时眩晕和眼震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
A.耳石黏附在壶腹嵴上;
B.比重增加,嵴帽随稳定体位后仍处于偏斜状态。
12.BPPV的手术治疗分为()
A.流体动力学技术:包括半规管阻塞术
B.神经阻断方法: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判断题:
1.外耳位于鼓膜以外,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
3.内耳又称迷路,包含听觉和位置觉器官。
外为骨壳,称为骨迷路,骨迷路内包含膜迷路。
骨迷路长约20 mm,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
()
4.骨半规管:每侧各有3个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分别
称为外骨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
()5.水平半规管的平面,在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时,与地面呈30°夹角;即头前倾30°角,水平半规管方向与地面平行。
()
6.同侧的3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
7.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静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胶质,即嵴帽。
()
8.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直,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间的膜性膈。
()
9.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10.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11.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12.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13.外半规管型 BPPV占3 - 12 %,绝大多数是Epley 氏复位法造成的结果。
()
14.体位改变使耳石通过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的总脚时,很容易造成耳石意外地沉降在外半规管的单脚,形成外半规管型BPPV。
()
15.手法复位的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
而不能从壶腹嵴处直接返回。
()
16.复位后医嘱:治疗后嘱患者在2 d 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 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 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
()
连线题:
1.
Epley复位:主要针对嵴顶耳石;
Semont复位:方便,温柔,主要针对管石;
2.
外半规管- 水平面;
前半规管–前后矢状面;
后半规管–左右冠状面.
3.半规管型 BPPV 分为后、外和上半规管三型,诊断手段是诱发实验,包括
1.后半规管: 头向患耳对侧旋转 45 度, 后仰垂头。
2.外半规管: 朝患耳侧卧;
3. 上半规管: 头朝患耳旋转45度, 后仰卧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