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解决方案XXXXX二〇年月第一章项目概述 (6)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7)2.1系统概述 (7)2.2系统架构说明 (7)2.3系统拓扑 (9)第三章系统详细设计 (9)3.1视频子系统 (9)3.1.1前端监控点设计 (10)3.1.2存储系统设计 (11)3.1.3监控中心设计 (14)3.1.4高点鱼球联动布控系统 (16)3.1.5主从式跟踪系统 (19)3.1.6全景拼接系统 (24)3.2报警子系统 (26)2.1 (26)2.1.0概述 (26)2.1.1系统结构 (27)2.1.2设备选型 (27)2.1.3探测器布置 (28)2.1.4周界防范系统 (28)3.3信息发布系统 (29)3.3.1系统简介 (29)3.3.2系统组成 (29)3.3.3系统功能 (29)3.4广播子系统 (31)3.4.1系统简介 (31)3.4.2系统组成 (31)3.4.3系统功能 (32)3.5一卡通子系统 (33)3.5.1系统简介 (33)3.5.2系统功能 (34)3.5.3特点与优势 (41)3.6动环子系统 (42)3.6.1系统简介 (42)3.6.2系统组成 (43)3.6.3方案特点 (45)3.7智能化停车场子系统 (46)3.7.1概述 (46)3.7.2系统功能 (46)3.7.3特点与优势 (48)3.8云存储 (48)2.2 (48)2.3 (48)2.4 (48)2.5 (48)2.6 (48)2.7 (48)2.7.0概述 (48)2.7.1系统设计 (50)2.7.2系统优势 (52)3.9智能化 (57)2.8 (57)2.8.0概述 (57)2.8.1智能行为分析系统 (58)2.8.2人脸识别系统 (70)2.8.3人数统计系统 (73)3.10三维地图可视化管理 (75)2.9 (75)2.9.0概述 (75)2.9.1系统结构 (75)2.9.2系统功能 (76)第四章智慧园区软件平台设计 (80)4.1平台总体概述 (80)4.1.1兼容性 (80)4.1.2融合性 (81)4.1.3智能化 (81)4.2平台架构设计 (82)4.3系统详细功能介绍 (84)4.4.1信息发布子系统 (84)4.4.2广播子系统 (85)4.4.3一卡通子系统 (85)4.4.4动环系统 (92)4.4.5停车场系统 (94)4.4DH-DSS-H8900参数 (96)第一章项目概述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两化融合”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四化同步”道路。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园区已成为践行“两化融合及四化同步”的重要载体。
因此,发挥信息化在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变革、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引擎作用,建设智慧型现代园区,成为新时期园区建设及提档升级的重要任务。
伴随着各地区园区发展壮大,信息化对园区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信息化成为园区品牌推介的主要手段,也成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有效途径。
但总体而言,园区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追求规模总量的增长,致使园区工作重点放在土地开发、基础建设、招商等方面,而忽视了管理水平、信息化、资源优化、效率提升等软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对园区信息化建设内涵认识不清。
多数园区管理者认为园区信息化建设就是网站建设,甚至是实现普通日常工作的计算机操作,对园区信息的功能、运行模式、服务对象等重点问题缺乏系统思考。
所以建设智慧园区是各地各园区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促进园区全面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2.1系统概述通过智慧化园区的建设,我们要到到以下的个目标:一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
通过协同办公,智能控制中心等系统的应用,突破县域园区的空间限制,实现园区与各级部门之间的无障碍业务联系,将极大地提高园区工作效率,而在此之上实现的数据分析与知识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园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提高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
园区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高可用性、高效率高负荷、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运转。
对于基础设施正常的损耗和可能故障,能够做到提前预警、实时监控、自动反馈,甚至可以做到自动处理或者提前处理,实现园区基础设施高效使用,个性管理。
三是促进园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搭建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运营管理、生产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三污”排放的监测、监控以及节能改造,实现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园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四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幸福园区。
通过全覆盖的监控网络和智能化分析,可以实现针对园区社会犯罪、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群体事件的及时响应、提前预防。
可搭建面向园区服务的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等保障系统,实现园区经济发展、社会事务、个人生活达到和谐统一。
2.2系统架构说明智慧园区的技术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感知层是园区感官神经。
以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为主体,实现对园区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基础信息的监测和控制。
实现企业、个人、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随需”都可以宽带连网,实现网络的泛在化。
数据核心层是智慧园区的大脑。
具有大容量、高性能、高能效、高密度、高适应性等特点。
智慧园区其多系统、多领域的融合应用,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通过云计算架构的实施,将实现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资源/业务的灵活调度、全面的安全控制管理、节能降耗的综合应用,达到让园区更加“智慧”的目的。
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指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
借助应用地理信息、数据挖掘、SOA等技术。
实现海量信息的分析,评估,挖掘数据的潜在信息和应用价值,从而使用户以更智慧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相关的信息资源。
2.3系统拓扑第三章系统详细设计3.1视频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是整个园区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基础。
前端监控点设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用户的使用。
监控点图像接入信息专网,总控中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由中心机房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集中存储,全面掌控园区治安动态,并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保安部门能够调用现场实时图像信息进行指挥和调度。
3.1.1前端监控点设计2.1.1.1监控点位分析摄像机的选型、选址与安装除应符合GB 50348、GB 50395的相关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公共区域(含正门外、体育场馆、制高点)不应出现监控盲区,在面积较大的公共区域宜安装具有转动和变焦放大功能的摄像机或多台摄像机,通过监视屏应能辨别监视范围内的人员活动情况;2)财务室、重点实验室、试卷室、危险品储藏室等室内重要部位安装的摄像机,应能清晰辨别显示区域内人员的体貌特征和活动情况,其中安装在危险品储藏室的摄像机还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涉及机密场所的监控图像按相应保密等级管理;3)食堂膳食厅、计算机教室等场所安装的摄像机,应能清晰显示区域内人员的活动情况;4)安装于主要通道(含前厅大堂、楼梯口)的摄像机,其监控范围应覆盖主要通道的道口,监控图像应能清晰显示进出道口人员的体貌特征;5)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库)出入口及其他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应选用低照度带强光抑制功能的彩色固定摄像机和自动光圈镜头,应能清楚的辨别出入人员的面部特征及机动车牌号;6)电梯厅安装的摄像机,其监控范围应能覆盖整个电梯厅,不应有盲区,监控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电梯厅内人员的活动情况和体貌特征;当楼梯口与电梯厅处在同一区域且通过同一个进出口时,可通过电梯厅安装的摄像机实施统一监控;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厢门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其监控图像应叠加楼层显示,视频信号应该采取防干扰措施;7)在满足监视目标现场范围的情况下,摄像机安装高度要求: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离地不低于 3.5 m;摄像机安装角度宜减小监控图像俯视程度;室外摄像机如采用立杆安装,立杆的强度和稳定度应满足摄像机的使用及安装场所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的要求;8)摄像机的安装宜避免或减少逆光对监控图像的影响;摄像机的最低照度应与环境相协调,彩色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指标宜大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的 10 倍,黑白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指标宜大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的 100 倍。
在环境照度较低区域宜采用低照度摄像机或采用补光措施,增设辅助照明后,监控目标区域的最低照度宜高于5lx,但最低不低于3lx;如环境不宜采用补光措施时,可选用红外摄像机;环境照度变化大的区域宜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2.1.1.2设备选型根据监控区域的不同,选择高清红外半球摄像机和高清红外枪型摄像机对固定区域进行监视,采用高清红外球型摄像机对大范围区域进行巡视和重点监控。
3.1.2存储系统设计3.1.2.1概述监控存储系统旨在建设一个可行的、先进的、成熟的、高可靠、高可用、易维护、高安全、高开放、高性能、灵活可扩展、易管理的存储平台,保证各监控应用系统高质量地提供连续稳定不间断的服务。
在监控存储系统项目的建设中,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存储系统,应当达到以下主要目标:(1)要求在连续写环境下实现随机读的快速处理;(2)存储系统要求可靠性高,稳定性强,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3)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成熟的存储架构,同时满足视频数据存储空间需求;(4)系统方案设计适用于多台主机和存储系统连接,并且确保无单点故障;(5)系统可管理性强,管理方式简单,易操作,系统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在断电后能够迅速重新启动;(6)实现监控中心核心业务的连续可用性和数据保护以及设备级的快速灾难恢复;(7)数据实现统一管理,针对重要的视频数据可进行快速备份恢复及数据归档和迁移管理;(8)支持在海量视频数据中的在线快速读取所需视频录像;寻求性价比最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总实施成本;3.1.2.2设计原则视频监控的存储将采用集中存储备份的方式进行,前端摄像点采用网络摄像机系列,但不能进行全天24小时长时间存储,因此编码后的数据在本系统中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
监控中心集中了前端所有的图像网络信号,要求7×24小时,30天实时存储数据。
网络球机和网络摄像机最好要求1080p。
本存储方案是为大学监控的需求而量身设计,方案中充分的考虑了计算系统对于存储系统高可靠、高性能、高可扩展性、易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