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派”与“主观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三、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人的创造性)(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人的特殊性)(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人的历史性)四、“距离说”(概念)1、距离说的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距离产生美3、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区分了美感和快感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4、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5、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后世的其他说法:“平常心”(禅宗)、“童心”(李贽和袁宏道)、“闲”(程颢)五、移情说1、移情作用的定义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2、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六、格式塔美学的基本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七、审美趣味1、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2、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

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3、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

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八、审美格调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

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九、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1、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4、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十、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审美风尚的特点:1. 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2. 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3. 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十一、自然美1、概念: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指人通过生产劳动的时间,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3、自然美的历史(一)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二)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三)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了解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宗白华《画山水序》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虚室生白十二、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怎样做到“澄怀”?第二,怎样做到“味象”?(一)亲近自然1、“鸟兽禽鱼自来亲人”2、子非鱼鱼之乐3、曳尾于途中4、山林之想自由之想人与自然的亲和。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陶渊明《饮酒(五)》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郑板桥----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二)两种契合1、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郭熙《林泉高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