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审查意见陈述书

专利审查意见陈述书

第二次审查意见回执说明——一种防撞式自动上管方法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的上管方法,能自动的将灯管上到圆形排气分解机排气头上,并实现上管防撞保护功能。

要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采用自动化的机械装置,如提升机构、水平移动机构、防撞保护机构等各机构间的位移来实现自动上管。

根据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一种上管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上管夹夹住节能灯管排气杆,紧接着上管夹夹持排气杆进行上管动作,其夹持作用点是排气杆,其夹持上管动作有且只有上管夹来完成;对比文件(GB718939)公开的一种灯管传输装置,其主要特征是:在提升装置轴68,轴74的作用下灯抓握部15夹紧灯管,轴74托住灯管一端(托点76),灯抓握部15夹持灯管上升上管,其夹持作用点是灯管及辅助作用点管端(托点76),其夹持上管动作是由灯抓握部15和轴74共同来完成。

显然,本上管技术的机械运动方式及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上管中所描述的存在很大差异,且夹具夹灯管与夹具夹灯管的排气杆并非为相同的工艺要求和技术特点。

直管型节能灯管因管径粗,受撞击承受能力强,且不易破损,故在国际上常采用夹持灯管管身上管的方法,该技术(对比文件所述的上管方法)为一项很成熟的技术。

随着照明行业的发展,紧凑型节能灯管逐步代替了长直型荧光灯管,如果要生产管长极短的U型或管脚很短的螺旋形状的紧凑型节能灯管,则夹持灯管上管技术(对比文件中的上管方法)便无法适用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曾想到用节能灯管排气杆作为夹持点来上管,并做过多次试验,且开发出多种夹排气杆上管机构,但都因排气杆管径过细、上管定位困难、且排气杆能承受住上管撞击及灯管重量的能力极其有限等问题而以失败告终。

并一致认为:采用夹持灯管排气杆上管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而本自动上管技术的特点是:不仅能实现上管防撞功能,且能适用于多种形状、多型号灯管生产工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本上管方法打破了“采用夹灯管排气杆上管的方法是不可行的”技术论点。

因此,本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中的传输装置相比。

具有突破性地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则本权利要求1具备有创造性。

国际上常用的机械运动方式均是由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及圆周运动等来实现,把这三种运动方式单一的或相互结合后,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或机构,其生产用途、功能和作用以及工艺要求便完全不同了,本技术权利要求2所述的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2(CN2562354)所述的接管动作其功能与作用是大不相同。

首先,本技术所涉及的是一种圆排车排气上管方法,而对比文件中所涉及的是一种接管机的接管方法,
均是采用以直线运动为主的机械运动方式而作用于不同设备上,其功能及作用也完全不同。

其次,本权利要求中灯管排气上管工序和对比文件中接管工序是完全不同的工艺要求,排气上管工序作用在于夹持灯管上管,其灯管的外观形态已经成型,无需火头烧制;而对比文件中接管工序作用是将泡壳和排气杆溶接,灯管的外观形态未成型,需要火头烧制。

再次,本发明技术所涉及的产品是节能灯管,而对比文件中所涉及到的产品是灯泡,节能灯管和灯泡是完全不同工作原理及发光类型的照明器具,故制造工艺及所用材料也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本技术和对比文件只是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直线运动方式,然而作用的目的、功能及制造工艺全然不同,就好比太阳系里只有一个太阳,有的人用它来照明;有的人用它来取暖,前者是利用它的光能,后者是利用它的热能,显然是采用同一物质,其作用和目的却是完全不同的。

本发明是利用直线运动的方式发明的提升机构来实现排气上管工序,能稳定的将排气管插入排气头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发明上管机构时很难想到的一种技术手段,故不能因本技术与对比文件采用同一机械运动方式但作用于工艺要求及作用功能均不同的工序而否定本权利要求2所具备的创造性。

权利要求3及权利要求4所述技术特征是:为本发明方法起到保护作用而特制的一种保护机构。

因本发明方法的技术特点是夹持节能灯管排气杆进行上管,且能实现防撞功能,因排气杆是一根直径很细的玻璃管,在上管过程中,要求上管夹、排气杆和排气头三者在三维空间内处在一条直上,如稍一处发生偏移,排气杆便会在夹管、上管和插管灯步骤中出现断裂,故要求在上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确。

在发生碰撞时,该保护机构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上管装置及圆排车零部件不被撞坏,且在复位时,能丝毫不差的回复到原位,其上管夹、排气杆和排气头均不发生偏移,该技术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很难按要求做到的;且此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并无对任何对比文件来证明国际上及国内本行业领域中有与本权利要求3及权利要求4采用相同技术方案的有关说明。

因而,不能否定本权利要求3及权利要求4所具备的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