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展趋势
概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通过论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寻找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着眼未来探讨我国汽车工业未来方向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正文
汽车是惟一的一种“零件以万计, 产量以百万计, 保有量以亿计”的“第一商品”, 它的巨大市场潜力, 不断产生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 使之成为各种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强大载体。
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走过发展汽车工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
汽车的生产和使用, 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流水线大生产方式首创于汽车工业, 精益生产方式也同样产生于汽车工业;这两种生产方式都对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它独特的“门到门”快速运送性能, 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半径, 大大提高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效率。
一,起步与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的标志是1953 年7 月15 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动工兴建。
建国初期,我国汽车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发展,集中资金兴建了第一、第二汽车制造厂两个中型货车生产基地。
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6 年10 月开工生产,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汽车行业步入快速稳定增长期。
整个行业在经2002 年的爆发,2005 年的恢复性调整以后,自2006 年以来已经步入一个长达5~8 年(甚至更长)的稳定快速增长期。
2011 年中国汽车保有总量为7802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 万辆,占83.81%。
其中家用轿车的保有量为3443 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44.13%。
以去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已从2001 年不到 2 辆,增加到2010 年的近15 辆。
二,发展中的问题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从诞生至今, 已经年逾半百。
但是她似乎还没有长大, 她伴随建国后的动荡, 走过了艰苦曲折的路程。
改革开放之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汽车工业一直生产着属于国外三四十年代的产品。
汽车被定位为“生产工具”, 私用轿车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奢侈品”而禁止生产。
改革开放后,大搞引进合资,引进国外的资金与技术, 使我国生产的汽车跃上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平。
但是从整体上看, 在质量、品种和规模上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自主发展的能力差距更大。
这就造成了同类产品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进, 甚至重复引进的局面。
这使得我国汽车工业,落入了一个“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虽然,近十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生产国际先进的汽车, 但却并未跳出这一怪圈。
我国汽车工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的国企,近年来更热衷于引进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
三,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如一汽,广汽热衷于引进国外品牌,不外乎合资获利丰厚而又轻而易举。
这样的举动使得“引进—消化”政策成了“只引进, 不消化”的空头口号。
对外方的技术依赖习惯愈加根深蒂固, 加上外方紧握技术大权, 使中方坠入“缺乏能力—只能依赖—越依赖越缺乏能力—越缺乏能力越依赖……”的“第二怪圈”。
这就直接性的导致了
我国汽车市场上外国品牌遍地开花,而国产品牌却很少的现状。
虽然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有着重要责任国有企业沉溺于引进国外品牌,我国的民营企业却扛起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
的重担。
近几年来,解放、红旗几乎销声匿迹,但是吉利、奇瑞、江淮却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
野。
尤其是吉利在2010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影响巨大,该事件已经被收录到百度百科当中,甚至不少高考作文都以此为素材,足以证明其影响力。
而且从官方发布的2016年沃尔沃汽车财报来看,营业利润大涨66%,达到110亿克朗(约合12.4亿美元),利润率已经达到6.1%。
在收购之前的2009年,沃尔沃全年亏损170亿瑞典克朗。
证明了吉利的能力,更是证明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实力。
但是,从整体来说我国汽车工业形势仍是不容乐观的。
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汽车供应不足 , 汽车生产利润丰厚, 所以发展汽车工业成为我国各地区的自发倾向 , 这就促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散、乱、差”局面。
尽管国家对汽车工业有着专门的政策 , 但直到目前 , 发展不平衡、分散投资和引进所造成的“散、乱、差”局面不仅未得到扭转 , 反而形成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状态。
国有企业强大的生产力却不搞自主创新,民营企业尚在发展,共二者同造就了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力强创新能力却不足的现状。
四,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汽车开发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着不小的的差距。
在产品系列化基础上,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
中国主要轿车生产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主要承担的是把跨国公司的车型本土化的工作,对某些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级改进能力,并且参加了某些联合设计。
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中国的主要轿车产品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大。
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
以汽车发动机为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最先进发动机排放只能达到欧 2 标准,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欧 4 标准。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 20 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
2001 年中国进口的各类汽车发动机为 246087 台,大大超过了汽
车进口数量。
但是在决定 21 世纪国际汽车工业竞争的核心技术——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制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几乎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处于同一水平上。
如果能够把握好产业化层面的竞争路径,中国汽车工业可能在发动机研制方面实现跨越。
五,展望
世间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当今的庞然大物都是由当初弱小得不屑一顾的状态发展过来的。
由于它的自强不息 , 不断地由相对弱小变得相对强大。
当然 , 如果它自暴自弃 , 自毁前程, 那就只好接受不平等的现实。
历史的发展总是“后来居上”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汽车最早是 1886 年德国人 Benz 发明的, 德国因而成了世界最早的汽车中心。
1914 年美国人福特创造了流水生产与零部件互换技术, 1920 年福特 T 型车生产速度达到每分钟一台, 使世界汽车工业中心移到美国, 福特也成了世界汽车霸主。
后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又超越了福特。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精益生产方式, 造就了日本汽车质量与成本优势。
有人注意到汽车制造中心的不断西移 , 推测“继日本之后可能是中国吗 ?”
世界在运动,汽车工业在变革,大变革伴随着新机遇。
国土与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
一的日本能做到的事情 , 难道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就注定做不到?!只要我们同心同德谋发展, 就一定能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