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

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练习】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活动】读教材图1-1,结合下列图像,思考:快?【点拨】(1)依次为:0.0009、0.0055、0.594、0.619、1.055、1.988、2.237、2.021、1.892、1.652(2)(见下图)【活动】根据下表数据(教材P3)和教材P3资料,回答:(1)完成表格要填的数据,比较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得更快一些?(2)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1)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2)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渡】根据下列统计图,你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大致有哪些人口增长模式?【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一)“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高-低”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点拨】“高-高-低”模式的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目前的分布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又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阅读】黑死病说明了什么?是什么遏制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点拨】欧洲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

它不仅流行极为迅猛,而且破坏力非常巨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

在14世纪的后几十年里,从英国到意大利有些地方的人口持续下降了70-80%,1420年欧洲人口仅为100年前的1/3多,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废,大量工作无人从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心理都造成了重大创伤,这个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

【活动】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点拨】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

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板书】(二)“高-低-高”模式(工业革命)【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低-高”模式的特点。

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点拨】“高-低-高”模式的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其形成条件: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下降。

代表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P5《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思考: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点拨】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于明中叶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与思考】非洲人口受什么因素影响?这又从反面说明了什么?【点拨】联合国的调查报告表明,艾滋病正使非洲人口的寿命减短,并最终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在南撒哈拉的34个国家里,艾滋病已经在几个国家里成为时疫,感染人数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博茨瓦纳的问题最为严重,该国的人均寿命已经由十年前的61岁下降到现在的41岁。

津巴布韦已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因艾滋病引起的死亡已经使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的3.3%下降到现在1%以下。

【课外作业】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8亿,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最低(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占人口总数的20.1%),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板书】(三)“低-低-低”模式(现代型)【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低-低-低”模式的特点。

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讲解】“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大致相同,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为负;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有些甚至减少。

主要分布国家: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归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三低”特征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板书】三、中国的人口增长【活动】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结合下列资料,分析:(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2)目前我国应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政策?【点拨】新中国人口总量变动的特点:建国后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波动幅度大;人口增长速度与世界人口增长基本相同;中国的人口转变速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向“三低型”的转变。

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三个: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

目前我国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应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前者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后者属于“高-低-高”模式的过渡型。

其实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

欧洲:-0.1%;日本:0.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0.4%~0.8%之间。

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

大洋州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其它国家、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属于“过渡型”。

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如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和乌拉圭等。

【课外作业】查找本地区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化曲线,判断目前本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历程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二、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模式2、高-低-高模式3、低-低-低模式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1、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