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C卷

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C卷

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C卷一、基础题 (共5题;共17分)1. (4分)(2017八上·镇江月考) 默写。

(1) ________,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

(3)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________,________!(4)像春蚕在咀嚼桑叶,________,像山泉在呜咽,________。

2. (4分)(2013·宿迁) 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依次填写)。

成功没有定律,有人早慧,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则曲径通yōu________;有人“华山一条路”登lín________绝顶,有人则中途易辙________看到了另一番美景……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有坚韧之志和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变通之智和化苦水为佳酿________之诗意情怀。

3. (2分)(2017·深圳模拟) 下列加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在周敦颐笔下,莲是虽出淤泥却一尘不染的谦谦君子。

B . 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这一计划,国人感到义愤填膺,表示强烈抗议。

C . 那火烧夫家的情节便渐渐被人们从记忆中删除了,那十里红妆的典故讲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D . 上周末,掀起全民朗读热潮的“朗读亭”流动到深圳图书馆,图书馆外深圳爱书之人络绎不绝,很多人纷纷前去体验。

4.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B . 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

C . 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

D . 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5. (5分) (2018七上·江门期中) 仿写。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溪水。

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香暖香的阳光。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9分)6. (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③比行百里始奋迅 ________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文:________②然非精洁则不受。

译文:________(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

7. (12分) (2017七下·市中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孔子责政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

②壹:表猜测语气,相当于“好像”之类。

③舅:丈夫的父亲。

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何为不去也/一狼径去B . 而曰:“然”/泯然众人矣C . 苛政猛于虎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D . 孔子过泰山侧/及鲁肃过寻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3)本文是怎样巧妙揭露“苛政”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8. (7分) (2017九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báshè。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文字有改动)(1)根据拼音写汉字:bá shè________(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 因为所以B . 一方面一方面C . 即使也D . 要么要么(3)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4)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A . (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B . (英国)赫胥黎: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C . (法国)大仲马: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D . (爱尔兰)萧伯纳: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

9. (6分)活在人类的心里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

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

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

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

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

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

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

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

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

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