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 历史(文科)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先生说:“欲观周之所以任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之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制度的典型特征是A.功臣分封制B.婚娶联姻制C.礼乐丧葬制D. 嫡长子继承制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行省制度的创立4.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③②①④B 、②①③④C 、③①④②D 、②④③① 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6.下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① 同平章事 三司使 提点刑狱司② 刺史 司隶校尉 常侍 大司马③ 郡守 奉常 监御史 廷尉 ④ 知府 海军提督 管带 巡抚7.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材料说明( ) A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C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8.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9.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
这说明( )A .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 .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 .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10.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11.《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12.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仁政和道德教育B .王道和民主政治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 .实行人治和法制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的章京16人 16人 32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主要是指()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5.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大力赞扬“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因此他被当时很多人所批判,称其“离经叛道”,关于李贽的思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当时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D.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16.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
由此可见,当时的希腊()A.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C.思想民主,人文色彩浓厚 D.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17.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
”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古希腊公民(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18.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19.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B.否定教会权威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否定信仰上帝20.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21.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政治派别的林立 B.阶级关系的复杂C.思想主张的多样 D.经济利益的冲突22.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23.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24.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25.1925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
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
明代内阁无属官。
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
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
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
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
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
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0分)27.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创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
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