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

1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166-51)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
湖北弘博古建筑保护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四年七月
项目委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项目名称: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项目承担单位: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湖北弘博古建筑保护咨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文物设甲字0101JS0017
法人代表:沈遠耀
项目负责人:吴晓
设计负责人:王吉
参加人员:闫甲斌
卢圣前
邓蕴奇
毛筱菲

第一部分现状勘察文件
一、现状勘察报告
1.地理位置
2.历史沿革
3.文物价值评估
4.现状描述
5.现状评估表
6.残破成因分析和安全评估结论
二、实测图
三、现状照片录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文件
一、方案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工程目的
3.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4.工程性质、范围
5.保护措施
6.主要项目施工方法与技术
7.施工部署
8.施工管理
9.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二、方案设计图
三、保护工程概算
第一部分现状勘察文件
一、现状勘察报告
1.地理位置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公园街,地处施州古城最高处,背靠象牙山,右边是鳌脊山,左边是古城墙。

它的位置也正处于施州古城的中心位置,与古城西门、南门较近,与东门、北门较远。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左侧是一栋清末天主教堂,解放后为原州农业局、财税局办公楼,右侧是县档案局原办公楼,左后侧为原清江影剧院。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先后为恩施专员公署、地委、县委办公楼,现保存有2栋办公楼,一栋为恩施专员公署办公楼(专署机关、地委办公楼),位于北侧,一栋为恩施县委办公楼,位于南侧。

2.历史沿革
清代末期、中华民国时,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所处的位置为施南府、七区、施南道等衙门办公地。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恩施城时,此处遭到轰炸,原建筑燃烧损毁。

1940年,此处改作公园,以院内一个巨大弹坑和未炸的炸弹供人参观。

1952年,由恩施地委修建办公楼,在专员大楼前的弹坑内栽种桂花树,因弹坑深,树的树干在弹坑内,至今看到树干低矮。

1955年,恩施地委与恩施县委调换办公地,这里成为恩施县委、县政府办公驻地。

1991年后,恩施县(市)委政府办公迁至小渡船,这里作为文物建筑予以保留。

2012年4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2月,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划归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所有,用于文物局管理用房和抗战纪念馆展示用房。

2014年6月,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3 价值评估
文物建筑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作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

3.1 文物价值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所在地是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施州、施州卫、施南府街门驻地,它们是代表朝廷招抚、震慑、治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前哨阵地,见证了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国初,章太炎、董必武开展革命活动曾住在这里,抗战时期,恩施是国民党第六战区及湖北省省会所在地,周边分布大量机关,具有革命和抗战文化价值。

建筑设计是恩施早期建筑设计专家张越,张越(1913-1997)1932年毕业于湖北省高级工程学校土木系,后考入西北联合大学数学系,曾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多次任学校校长,1938年当选来凤县国大代表。

建国初,因特殊经历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恩施地区行署了解他的专长,让他在监狱负责建筑设计工作,1953-1960年一直任湖北省三建公司(即后州建安公司)主任工程师,负责设计了地区行署大院等标志性建筑物,1975年宣布无罪,后选为恩施县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

该建筑承载了建国初期恩施地区政治社会状况。

该建筑是建国初期恩施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期修建的清江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等都被烧毁或拆毁,这里是唯一完整保存的,十分珍贵。

这里是建国后行署、恩施县、市委机关驻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建国后政治经济的发展。

3.2 艺术价值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清代衙门(大门、过道、到象牙山呈轴线分布)、民国西方文化(栏杆、木柱)、建国初苏式(拱门、大石柱、亮窗)等建筑风格于一身,有机结合。

与周边古城墙、民居、传统街巷、山水风貌,浑然一体,凸显出庄严、肃静与幽深。

3.3 社会价值
原县市政府、党委搬迁后,造城了整个老城区“门前冷落车马稀”,影响了老城区的经济建设与繁荣。

旧址维修后,旧址的再利用,可以起到老城区的复兴作用。

一是可利用烧毁的清江电影院废址和闲弃的老体育场,与烈士塔连成一片,建设成抗战公园。

将空置的房屋建成抗战纪念馆,进行恩施的抗战历史展览展示,既可宣传恩施的抗战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场所。

二是可将其作为现代文物开放,与文昌祠、城隍庙、武圣宫、南门城楼、西门城楼、洗马池、张王庙、周家石门、成氏祠堂、天后宫、新疆巡抚饶应祺旧居等古建文物,以及叶挺将军纪念馆、烈士塔、天主教堂残存建筑共成为一个游览系列,为恩施的旅游事业增加后劲。

4.建筑描述与现状勘察
整个旧址建筑面积约1323.59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规划保护面积2200平方米。

坐北向南,门房、县委办公楼(以下简称1号楼)和专署办公楼(以下简称2号楼)均位于院落中轴线上。

本次勘察内容为1号楼、2号楼和门房。

4.1文物本体
门房——
建筑描述:为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的大门值班室。

分为东、西两间,东侧房间朝向东侧,面阔4.86米,进深5.28米。

西侧房间朝
向北侧,面阔6.0米,进深4.85米。

室内木板地面。

砖石墙体,木质构架,灰陶瓦合瓦人字坡屋顶。

拱券顶木装板门,拱券顶木边玻璃窗。

大门为四柱三间砖墩铁门,明间4.5米,次间2.15米。

铁门上罩
天蓝色漆。

顶棚粉白面层,水泥边角。

保存现状:门房台沿石破损。

西侧房间木板地面残破,东侧房间
室内后改地板砖地面。

外墙面局部脱皮,墙砖酥碱。

西侧房间的西侧
墙体上后开窗。

门房檐口封檐砖局部残损。

木椽部分糟朽,屋面瓦件
局部残缺,屋脊无存,屋面漏雨。

大门铁门局部漆皮脱落,生锈。

顶棚白色墙皮脱落、雨渍斑驳。

边角局部脱落。

1号楼——
建筑描述:坐北向南,两层楼房,平面呈倒“凹”字,面阔51.36米,进深14.11米。

中部房间为单排建筑,南侧带走廊,两端局部为双排建筑。

楼梯位于旧址两端,旧址中央一层为门洞,穿过门洞可至2号楼。

青砖隔墙分隔成若干房间,房间内为木地板地面,走廊为水磨石地面。

二层木楼板,仿西方爱奥尼式立柱。

砖石墙体,木质构架,灰陶瓦合瓦人字坡屋面。

木装板门,木边玻璃窗。

南侧墙体上有“文革”时期标语和毛主席语录。

房间和走廊均有木板吊顶。

保存现状:室内木地板表层油漆脱落,台沿石局部残破移位。

木柱表面油漆脱落。

墙面抹灰脱落,局部墙面残破。

门窗局部残破,油漆脱落,玻璃残破。

木楼梯局部残损。

木楼板局部残破,油漆脱落,木吊顶残破糟朽。

屋面木椽部分糟朽,屋面瓦件局部残缺,屋脊残破,屋面漏雨。

2号楼——
建筑描述:坐北向南,两层楼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23.92米,进深13.8米。

南侧中央有八角形门头,楼梯位于东、西两端。

一层除南侧外其余三面均有外廊,二层周围廊带木栏杆。

青砖隔墙将整体分隔成若干房间,房间内为木地板地面,走廊为水磨石地面,二层木楼板。

砖石墙体,木质构架,灰陶瓦合瓦人字坡屋面。

木装板门,木边玻璃窗。

南侧墙体上有“文革”时期标语和毛主席语录。

房间和走廊均有木板吊顶。

保存现状:室内木地板表层油漆脱落,台沿石局部残破移位。

木柱表面油漆脱落,东、西、北廊柱柱顶石缺失。

墙面抹灰脱落,局部墙面残破。

门窗局部残破,油漆脱落,玻璃残缺。

木楼梯局部残损。

木楼板局部残破,油漆脱落,木吊顶残破糟朽。

屋面木椽部分糟朽,屋面瓦件局部残缺,屋脊残破,屋面漏雨。

4.2 环境
门房南侧后建棚屋,影响了建筑排水和外观。

1号楼排水道淤积,排水不畅。

2号楼散水地面凹凸不平,排水不畅。

5.现状评估表附后。

6.残破成因分析和安全评估结论
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文物建筑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残损严重,如木椽糟朽,瓦件脱落破损,屋面漏雨,墙体受潮酥碱,排水不畅,后期添建的大量水泥类现代材料等;二是文物周边环境较差,建筑周边排水不畅,文物建筑旁边砌筑棚屋,严重破坏了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的历史环境,也给对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的保护带来直接威胁。

因此,应尽快进行较为彻底的维修,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