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2、国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年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473亿美元增加到14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9.4%,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四位。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力量。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3、粤港澳合作生机勃勃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开展区域合作起步较早。
目前,广东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已发展成为由三地组成的大珠三角区域合作,并为三地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2003年,广东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345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3.4%,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836亿美元,生产总值、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广东已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超过3450美元;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广东的发展离不开港澳。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与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互动关系。
广东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65亿美元,港澳资金占了七成多,引进了近8万家港澳企业;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广东的入境游客八成来自港澳;广东很多企业通过港澳走向世界;港澳还为广东带来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
港澳同胞为广东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作了大量捐助。
可以说,没有与港澳的合作,就没有广东今天的发展。
港澳的发展也离不开广东。
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3560亿港元增加到13610亿港元,发展和巩固了作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信息、物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繁荣发展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广东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20多年来,香港制造业的八成转向广东拓展,利用内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顺利完成了企业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香港的物流七成以上来自广东,香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与广东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几年,港澳的国内游客五成以上源自广东,粤港、粤澳平均每天过境车辆4.2万多车次,过境人数47.7万多人次,充分显示了港澳发展与广东的紧密联系。
澳门在与广东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合作中也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稳定和繁荣。
2004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提升大珠三角的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粤港澳三地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先机,确定了“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合作原则,确定了合作的目标、领域、项目和措施。
三地将加强合作,力争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国际商贸服务中心,澳门发展成为世界上更具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努力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目前,在基础设施、服务业、口岸、广东居民个人赴港澳游及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粤港澳合作正从传统的“前店后厂”合作关系向有制度安排的新型“前店后厂”合作关系转变。
实践充分证明,港澳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已经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将与东盟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亚洲合作的新形势下,港澳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必须扩大发展腹地;大珠三角要适应新一轮发展的需要,必须依托新的发展平台;毗邻东盟和大珠三角的省区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有鉴于此,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联、人缘相亲、经济联系密切的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关系,就成为各成员方的共同利益和必然选择。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和条件1、从地理区位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
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
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和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九加二”的其他省份。
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
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东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
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海南与广东原属一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目前尚有40多万人在广东发展。
到现在为止,海南最多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
2、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
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个省区市中的首位。
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网络、雄厚的资金、现代服务业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
劳动力也是区域内互补性很强的资源之一。
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
比如海南的空气,特别是沿海的空气负离子十分富集,是天然大氧吧。
还有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中国最大的气田在海南,年产量60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就有29亿立方米,用来发电,其发电量占了香港的30%多。
海南还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
正在建成中国最大的甲醇项目,另外海南可成为华南地区的石油石化重要基地,广东缺油,海南有资源、有港口,区域优势好,完全可以成为华南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条件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3、从经济发展来看,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以2004年的中国人均GDP 1091美元为指标,可将“9+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港澳,人均GDP分别为23276美元和17539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1倍和16倍,已进入世界先进地区之列;第二层次为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的广东和福建,分别为2043美元和1843美元,但与港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层次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
而粤港澳三地创造的GDP相当于全国GDP的23.3%,超过了闽、赣、桂、琼、湘、蜀、滇、黔8省区所占GDP比重(21.7%)。
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另一方面,海南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
由此可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港澳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广东则是内地9省区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桥梁,并在内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闽桂赣等8省区亦各具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可以承接粤港澳转移的产业和投资,并且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
4、从金融发展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粤港澳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目前香港的银行体系存贷款差额高达1.51万亿港元,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为不同经济体系的企业融资提供广泛的服务。
海南金融业这几年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金融总量稳步上升,截止2005年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1119.05亿元,同比增长10.3%。
各项贷款余额856.63亿元,同比增长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