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诲人不倦 优质课件

诲人不倦 优质课件

——《中国文化史》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 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 “片言只语”。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 语·子路》)
【明确】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
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 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 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 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 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 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 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 “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 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 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 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 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 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 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 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 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 盗贼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 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 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 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 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 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 “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 “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 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 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 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 集第二卷》)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 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 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 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 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 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 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 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 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 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先师风范
导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创 办私学聚徒讲学的形式,打破了中国教育史上 “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促进了“学移民间” 的划时代的教育变革。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 事教育活动,教育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外 教育史上都难有匹敌。他始终不曾停止过教学工 作,即使在短暂的为政期间,在周游列国深陷险 境的危急时刻,在七十高龄的生命的最后阶段, 他也未曾停止过对追随在身边的学生的教诲。所 以,“诲人不倦”应该是对孔子坚守教师职责的 一个最贴切的说明。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 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 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 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无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
——《论语<集注>》
谈一谈:
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 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 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 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 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 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 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 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 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黃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 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返鲁,而删诗书, 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 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 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关于教育的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 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 的论述,那么“教什么”“何如 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 子的“教诲”。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 忠,人言不欺谓之信。”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 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 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教育的对象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 观点?并详述理由。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 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所以课文说“吾自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 看?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虽无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虽有
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 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