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整理(同名26712)

社会学概论整理(同名26712)

社会学概论整理(同名26712)社会学整理第二章:⏹一、文化的涵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复合性。

⏹(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

⏹(5)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Culture Lag)。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例如,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五、文化的功能1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3 、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 )整合——维持社会秩序;导向——推动社会进步。

(3 )文化不仅有正向功能,还有负相功能。

(4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三章:✷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定义–狭义社会化:青少年个人学习社会知识、规范和技能,从而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过程。

–广义社会化:除了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成人也要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中要求掌握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需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家庭–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是人们最早、最直接、最具传统性、最持久的社会化场所。

–家庭社会化三个特征:•初始性: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直观性:面对面交流的内容具有多面性,因此儿童可以直接模仿和学习,而且个性表现是全方位的。

亲子交流、感情与爱心的培养。

•可接受性强: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以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和信任感为前提,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学校–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信仰、信念、态度、价值观和规范。

–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机构。

学生要守规,并按规范要求扮演自己的角色,学会按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龄群体–概念: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个体在同龄群体中受到大量亚文化影响。

✷个体以一种独立姿态,平等与他人交往。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自我、主我、客我–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思考——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客我”发展与“角色扮演”–Imitation stage–Play stage–Game stage•大众传播媒介大众媒介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发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定义: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间由于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内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是他难以胜任,于是发生了角色内冲突。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二、角色不清定义: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三、角色中断定义: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定义: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第五章:社会互动的理论(四)拟剧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戈夫曼•基本原理: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印象管理: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研究对象: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

•四类人际礼仪:印象管理的一部分对象。

(五)本土方法论•研究对象:哈罗德·加芬克尔20世纪60年代创立。

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论点: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

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违规实验(六)交换论1 、基本论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旨在获得报酬和回报。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还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2 、社会交换遵循的原则:互惠。

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一次让渡都包含着关于某种回报的期待。

(布劳)3、霍曼斯交换原则相关命题: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结果变得更有价值。

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该行为的结果变得更有价值。

第四节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涵义–定义: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一)Smelser的基本条件说–基本观点: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6个基本条件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第六章:•一、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概念●狭义: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广义:指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第二节社会群体的类型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首属群体:又称初级群体或初级社会群体,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属群体:又称次级群体,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组成的,成员间的互动采取正规化、制度化的方式,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彼此关系。

●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权力、义务和彼此关系不明确。

霍桑实验发现的。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现。

●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