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问卷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
本次课题研究“如何指导小学生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提问题”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反思。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科学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教师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加有意义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因此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我们课题组对我校教师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谁来问,要问谁,问什么,怎么问”,进行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听课调查,以期了解课堂有效提问在我校数学教师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推进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调查对象:石井中心学一---六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听课调查、问卷调查、谈话调查石井镇中心校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调查问卷同学们: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数学课堂中同学们提问题的现状,更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如下内容,并根据自身实际如实回答,谢谢合作!1.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采用的回答方式较多的是( )A个别答 B齐答2.课堂上,老师给你们留出提问时间的机会( )A经常 B较少 C几乎不3.老师设置的问题,你经过探索,思维能力进步情况( )A有极大的提高 B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C没有一点提高4.你存在下述哪一情况较多( )A多次想发言,但不好意思举手 B有问题,但没有机会向老师提出C有不同见解,想提出但没有机会 D本不想发言,老师点到我说两句5.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较多( )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B有欲望,但不敢提问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 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问E不愿意6.在课堂上你被提问的几率( )A几乎每节课都被提问 B有二分之一机会 C很少被提问7.你希望老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时间( )A没有停顿,直接找学生回答 B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再找学生回答8.当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时( )A经常加以简单赞扬B经常加以简单赞扬,并加以点评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 E经常给予批评9.你希望在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是( )A经常加以简单赞扬 B经常加以简单赞扬,并加以点评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E经常给予批评10.当你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11.你希望在你回答出现错误时,你数学老师是( )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F忽略错误,在后面的讲解中指出并订正。
12.当你暂时回答不出问题时,你的数学老师是( )A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己思考后进行回答B重新解释问题等待你自己作答C请另一同学回答 D教师自己提供答案13.课堂上你数学老师提问的分布为( )A向全班每一个同学提问 B只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C只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D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查的同学提问的次数E向成绩差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14.教师对你的课堂表现作出的反馈是( )A经常赞扬 B具体指出你取得哪些成就并加以赞扬C对你的成就表现极大的关注和信任,对其价值予以肯定D把你的成就归于内因,如你自身的努力E笼统予以赞扬,如好,棒,不错等F把你的成就与他人对比,指出不足,提出建议G把你的成就归于外因,如运气等 H根本不关心,不提出建议15希望课堂上要求被回答的类型( )A自己组织回答 B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C选择性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否或者是这个是那个。
16.希望回答着的选择( )A提问前指定学生 B提问后叫自愿回答着C提问后叫非自愿回答者 D学生起答17.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A老师启发问题提出者自己找出答案 B老师自己回答C几个同学回答后再总结归纳出答案18.你的教师提问时,较多的采用方式是( )A自问自答 B师问生答 C生问生答 D生问师答19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你是否很注意他人发言( ) A非常注意 B比较注意 C不太注意 D完全不注意20.在课堂上凡有讨论机会,你总是积极发言( )A从未发言 B发言次数不太多 C发言次数比较多21你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并希望老师让你回答课堂提问( ) A是 B否22.教师提出的问题,你通常的答对情况( )A都能答对 B基本上能 C少数能 D一题都不能23.教师提问题时,教师的表情( )A温和又微笑 B严肃 C漠然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调查问卷反应的情况,现对调查表进行统计,算出每题选某一选项的同学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并制成如下统计表。
抽样学生50人。
选项百分率题号AB C D E F G H 1 % %2 % % 62%3 % % %4 %%5 % % % % %6 % % %7 % %8 % % % % %9% % % %10 % % % % % %11 % % % %%12 % % % %13 0 % % % %% % % % % % % % 15 % % %17 % % %18 % % % %19 % % % %20 % % %21 % %22 % %%23%%%1、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一)总体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向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势已经得到教师的认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已经发挥了出了他的优势。
课堂中教师不在采用的是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提问内容有了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多数敢问或愿意提问题,善于回答问题;教师的提问做到科学学生的配合默契,学生答有所问,解答者踊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问数量精,学生能深思后再答;重过程轻结果,提问不在流于形式,不在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学生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预见性,课堂上“启而就发”的良好局面;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不在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真实活跃,发挥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已经掌握等。
总之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前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的现象已经得到改变。
(二)调查对我们的几点重要启示1.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
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
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不懂只能装懂。
2.提问的内容模糊不清或过于具体。
⑴提问的内容模糊不清。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如,马学文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
”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
”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
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⑵提问的问题内容过于具体。
吴少忠讲授这样一个例题:一袋大米25千克,吃掉了它的3/5,还剩下多少千克?听课中,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这位老师针对这一例题共提了10个问题:①谁来读题?②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③单位“ 1”的量是谁?④线段图怎么画?⑤用什么方法计算?⑥怎么列式?⑦等于多少?⑧为什么用乘法计算?⑨乘法的意义是什么⑩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不难看出,这道题已经被老师用10个细碎的问题问得毫无张力。
这里,没有能给学生留下回旋的空间,留下腾挪的余地,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就缺少弹性空间。
3.提问的方式不太科学。
⑴一问即答。
即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来,还没有容学生多思考就请学生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限于几个优等生能够作答,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
这时教师已指明某个同学回答时,那些即使没有想好的学生,有的也不再思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所提问题的效益。
⑵一问齐答。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习惯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者比较喜欢让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
实践证明,齐答会使一些不动脑筋的学生滥竽充数。
这种方式的提问只能求得老师自己心里安慰,而往往掩盖的是问题的真相。
4.问题评价方式过于刻板。
现在不少课堂提问满足于传统的结构方式,“生答师评”式。
先教师提出问题,再学生接受问题→认真思考→理出答案,接着教师倾听答案→理答评价。
这种结构的提问固然具有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弥补学生知识不足、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等多种功能。
但这种提问所呈现的是“师→生”的线形结构方式,它拘泥于预设,企盼直抵预设的轨道,因而难以听到求异的、争论的声音。
5.学生的质疑权受“侵犯”。
课堂提问应当是双向的,既要有教师的提问,也应当有学生的质疑,两者应当是有机的统一体。
教学中,只有二者充分、合理地实施,才是健康的课堂。
可是如今当我们深入课堂时,就会发现只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学生质疑的这种不平衡性有明显表现,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是缺失的。
学生不提问题并不等于就没有问题,一种可能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不会或者不习惯于向老师提问题;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即使有了问题,也没有勇气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