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

动物学

爬行纲(一)知识总结一、重点名词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由相邻的膜性硬骨缩小或丢失形成的,其形成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和双颞窝四种类型。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以及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和鼻腔分开,解决了进食与呼吸的矛盾,提高了呼吸效率。

(除鳄类外,多数爬行类次生腭并不完整)皮肤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一般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

可以用来活动角质鳞,蛇类发达。

肋间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位于肋骨与肋骨之间,是由胸部的斜肌分化出来,分为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用于调节肋骨升降,协助腹壁肌完成呼吸动作。

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二、重要语句1.爬行类躯体外形分为蛇型、龟鳖型、蜥蜴型。

2.爬行动物首次出现外耳道。

开始有了胸廓(羊膜动物特有,保护心脏,加强呼吸)。

开始出现盲肠,其发达程度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3.爬行类头骨高而隆起,属于高颅型,反映了脑腔的扩大。

(两栖类为平颅型)4.爬行类第一、二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作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

5.爬行动物胚胎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尿囊来实现。

6.爬行动物身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尾部、四肢五部分。

7.爬行类适应陆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角质层增厚,产大型羊膜卵,体内受精。

三、疑难解答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见课件)2.羊膜卵的意义(见课件)3.爬行纲比两栖纲高等表现在:①爬行类具有坚韧、干燥、防止水分蒸发和身体损伤的保护性鳞被,皮肤角质化程度深,结束了皮肤呼吸。

皮肤缺乏腺体,被覆角质鳞片、盾片或骨板,能阻止体内水分的大量散失。

②爬行类肺比两本类更为发达,有比两栖类更大的呼吸面积,气管和支气管有分化,使呼吸系统趋于完善;胸廓的出现,加强了呼吸机能。

③爬行类的骨骼骨化程度较高,头骨具单枕髁和颞骨,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使头部活动更灵活;荐椎数目增多,和腰带联接更牢固;带骨和五趾型附肢更完善,并与支持身体的中轴骨骼联系更密切;趾端具爪,适于陆地爬行。

④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较高的血压,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已接近完全的双循环,循环机能和效率大为提高。

⑤爬行类肾脏为进步性后肾,具有较高的排泄机能,能有效地保存水而产少量尿,排泄物为具有低溶解度而易沉淀的尿酸。

⑥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了新脑皮,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了两栖类所没有的复杂行为。

但爬行类仍为变温动物。

⑦体内受精和产具有丰富卵黄和保护性卵壳的大型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繁殖的问题。

4.爬行与两栖循环系统的比较:①都为不完全双循环。

②都为两心房、一心室。

③两栖类静脉窦发达,由动脉圆锥,心室无分隔;爬行类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成为成为心房一部分,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④两栖类由动脉圆锥发出两条动脉干,每条再发出三条动脉弓:体动脉弓、颈动脉弓、肺皮动脉弓;爬行类从心室左侧发出右体动脉弓,中部发出左体动脉弓,右侧发出肺动脉弓。

⑤两栖类由身体后部回来的血由一条腹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爬行类由身体后部回来的血进入两条侧腹静脉,再由两条侧腹静脉进入肝脏。

四、课外知识1.龟鳖类四肢短小,背负大而笨重的壳,行动缓慢,但海龟游泳速度相当快,每小时可达3千米。

2.鳄鱼进食之前总要先假惺惺地流出几滴眼泪,然后才长大口将猎物吞食,使“鳄鱼的眼泪”一词成为残忍而又虚伪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因为鳄类的肾脏不完善,只能通过长期在眼睛附近的一个特殊腺体来帮助排泄体内多余盐分。

另一个解释是鳄类的牙齿没有分化,只能撕扯食物而不能咀嚼,这样就往往会刺痛喉咙和胃,也使得长在眼睛上的腺体受到刺激“落泪”。

第十九章鸟纲(Aves)鸟类是适应飞翔的高级脊椎动物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有着许多共同特征,被称为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一、鸟类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2、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衍生物)•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5、排泄物为尿酸。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1)心脏四腔,二心房二心室,完善双循环。

2)具有发达的神经和感官,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3)完善的生殖方式和复杂生殖行为,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1. 体形为纺锤形,体被羽毛;2. 前肢特化为翼;3. 骨骼为气质骨,轻而坚固;4. 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气管相连,使鸟类能进行双重呼吸;5. 胸肌发达,皮肤薄、松、软、干;6. 视觉发达;7. 右侧卵巢退化;8. 直肠粗短,不储存粪便,排泄物为尿酸。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第二节鸟类的躯体结构一、外部形态特点•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翼和后肢。

头:小,前端具喙,喙为啄食器官;眼睛发达,耳孔具耳羽。

颈:细长,转动灵活。

躯干:坚实,腹面肌肉发达,纺锤形减少阻力。

尾:短小,具尾羽。

前肢:特化为翼,具飞羽;后肢:为足,一般四指,具爪。

二、皮肤特点•1. 特点:薄、松、软、干。

•2. 表皮衍生物:羽毛、角质鳞、喙的角质鞘、距、爪、尾脂腺。

羽毛:a. 羽区和裸区b. 种类:正羽、绒羽、纤羽a. 正羽,包含覆羽、飞羽、尾羽•结构:羽轴羽根(上脐、下脐、副羽)羽片(羽枝和羽小枝及羽小钧)。

•特征:羽轴、羽枝和羽小枝及小钩发育正常;形成羽片。

•b. 绒羽:无羽轴,羽根短,羽枝长于羽根上•c. 纤羽:羽轴毛发状,羽枝和羽小枝缺。

3、羽的颜色•化学性:色素沉积:即在羽毛发生过程中色素细胞侵入并注入色素颗粒产生颜色。

黑色素和脂色素。

•物理性:结构色:即色素细胞上方的无色而凹凸不平的蜡质层和色素间无色而多角形的折光细胞引起,并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色彩的变化。

4、羽的发生•与爬行类的角质鳞同源。

•真皮乳头——羽乳突——羽柱——羽支、羽鞘——破裂形成羽毛。

5、换羽•规律换羽,相当于爬行类的蜕皮。

多数鸟类逐步换羽,不影响飞行。

冬羽、夏羽:小燕鸥羽色冬夏不同。

夏天:嘴黄色但先端黑色;脚橙黄色。

喉咙到颈部,及胸部为白色,头顶至后颈,及过眼线则为黑色,背部浅灰色。

冬羽:大致和夏羽相似,但嘴巴为黑色,脚黑褐色;头部的黑色范围较窄,仅头顶至后颈。

三、骨骼•1、特征:轻便而坚固;长骨充气;肢骨变形。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多数,马鞍形关节面称异凹椎骨。

•胸椎:5枚,前3枚愈合,第4枚可动;胸椎第5枚愈合荐椎腰椎(5~6枚)愈合而成荐椎(2枚)尾椎的前5枚尾综骨:尾椎愈合•3、胸骨:1块,宽、薄;有龙骨突起。

•4、肋骨:胸肋5枚,颈肋2个。

肋骨分两段,可动;有利于呼吸。

肋骨借钩状突连接。

5、头骨•特征:薄而轻,充气。

脑颅愈合为一,眼框大;枕骨大孔下移;枕髁1个。

上下颌延长成喙,裂状腭。

6、附肢骨(1)前肢骨:•锁骨一v形;称叉骨•乌喙骨粗壮;肩肿骨狭长。

•腕、掌、指骨愈合。

•前肢只能向一个方向运动,使翅膀成一个整体。

(2)后肢骨•髂骨、耻骨、坐骨愈合,并与愈合荐椎构成开放式骨盆。

•股骨短,不露出体外,跗骨分为两段,上段与胫骨愈合,下段与跖骨愈合。

垂直于地面•四趾,有爪。

四、肌肉•主要的肌肉集中在身体的中部腹侧,对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保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背部肌肉退化。

2.胸部肌肉发达,胸大肌和胸小肌3.腿部肌肉发达4.栖肌一贯趾屈肌5.横纹肌分白肌和红肌6.有皮肤肌,竖羽。

五、消化特征:吃得多,消化快。

1.喙无齿,舌不能伸出很长。

2.唾腺发达(金丝燕一一燕窝)3.嗉囊(食道的扩大)4.胃分腺胃和肌胃;肌胃内有角质层,砂子。

5.植食性者盲肠发达6.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7. 幼体有腔上腺(淋巴器官)六、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鸟类具有独特的肺和气囊而构成高效的呼吸器官,并具有独特的呼吸方式而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

1.气管:长,软骨环0形,半骨化;鹤、鹅气管在胸部盘曲,产生共鸣。

支气管中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包括:背、腹、侧、内)三级支气管微支气管(无数分支;单层扁平细胞构成,为毛细血管包围,进行气体交换)•特点:气体单向流动,与血流方向相反。

2.发声器:鸣囊;鸣肌;鸣膜,在呼气和吸气时均鸣叫。

鸣管:鸟类的发声器官是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而不在喉头处。

鸣管由中央舌状突(半月膜)、侧壁上的鸣膜和鸣肌组成。

鸣肌的收缩可调节鸣膜的紧张程度而发出不同鸣叫。

鸣禽的鸣肌发达,可多达5-9对。

3、肺:结构特殊,缺乏弹性的实心海绵体,有毛细支气管组成完整的气管网,毛细支气管周围放射排列的微气管,其上富有微血管,是肺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相当哺乳动物的肺泡,但结构不同。

4、气囊(9个)•气囊:是气管分支的一部分,某些中支气管和二级支气管未端扩大成薄囊状,伸出肺外,分布于内脏之间。

•作用:储气,减少摩擦,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种类:前气囊(由二级支气管形成),包括颈2、颈间1、前胸2。

•后气囊(由中支气管形成),包括后胸2、腹2)5、呼吸动作(双重呼吸)•A.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进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B.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气体,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C.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氧丰富)排人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入前气囊。

•D.呼气时,前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人中支气管排出体外。

鸟肺显微结构及肺循环七、循环特点•1.心脏:心脏比例大,是同等体重哺乳类心脏的1.4-2倍。

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得以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

2.静脉窦萎缩与右心房合并3.右体动脉弓保留,左体动脉弓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