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细节管理促规范注重科学推进显成效──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执行“三项管理规范”情况汇报(2013年11月28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莅临我校视导的各位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热诚期望诸位专家对我校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多加指导!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颁发以来,我校始终把贯彻执行“三项管理规范”作为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细节管理,注重科学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从当前学校发展概况、“三项管理规范”执行情况、特色与创新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打算等方面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我校“三项规范”的执行情况,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概况我校始建于1986年,由淮阴县第一职业中学、淮阴县小营中学、淮阴市广播电视大学淮阴县分校、淮阴区职业高级中学等四所学校先后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组建以来,先后通过省重点职业中学、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及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验收。
目前,投资近3亿元、占地212亩、建筑9.34平方米的新校区已即将投入使用,明年暑期学校将全部搬入新校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8人,中职在籍生3502人,电大成人在册学员1400人。
开设了机电等12个中职教育专业和工商管理等26个电大成人教育专业。
已建成机电、电子、农艺等3个省级示范专业,机电、数控等2个专业被评估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拥有电子、农艺、农机化专业等3个省级实训基地,成为第三批江苏省职业教育课改实验学校。
近年来,学校按照“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图强思变”的总体要求,围绕“提升形象、凝炼特色、滚动发展、后发先至”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一体两翼”(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成人学历教育为两翼)、服务“三农”等发展战略,以更大的手笔塑形象,以更优的机制激活力,以更实的举措提质量,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等工作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第15、16届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第九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全国决赛组织奖”、“淮安市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淮安市德育先进学校”、“淮安市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淮安市第六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安市2012年度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安市2011年度职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
继2012年通过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之后,今年9月,又通过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评审,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学校。
这是我校难得的发展机遇,全校上下正充满信心,满怀激情,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任务,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三项管理规范”执行情况2005年以来,我校能充分认识执行“三项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真贯彻执行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和后勤管理规范,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为了构建学校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学校通过“三制”予以保证。
----完善工作责任制。
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各处室、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对校长负责,定期向校长汇报“三项规范”落实情况。
责任处室、部门和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有关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指导、督查,及时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落实整改。
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和校长接待日,建立行风和师德举报制度,对出现违纪违规的干部和教职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造成后果的,严肃处理。
----实行督查问责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三项规范”的落实,学校制定了《教育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建立了跟踪督导督查机制,聘任了5位校级督学,不定期地对“三个规范”落实和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督查,通过行政会议、教职工大会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发布督查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问责到位。
同时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举报和监督。
----建立考核奖惩制。
学校将落实“三项规范”情况列入处室、部门常规管理工作和教职工个人年度考核中,对出现严重违纪违规的处室、部门和个人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
凡违反《管理规范》中有关规定的,将视责任情况,追究有关处室、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以下从教学、学生、后勤三个方面分别汇报执行“三项管理规范”的具体情况:(一)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政管理。
一是制定并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管理及考核办法、教学常规值周检查考核办法、课程管理制度、教师调课规定、听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制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师生参加技能(创新)大赛管理办法、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制度等。
2012年,对所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并汇编成册,今年又适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制度和教师职称申报推荐程序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
二是建立教学工作督查体系。
学校设立教务处、3个专业部、16个学科教研组,还设立了教科室、督导室、督学办等教学研究和督导机构,形成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各自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同时成立了教学常规检查小组,负责教学秩序的检查与反馈。
三是协调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协调好教学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上下一盘棋,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2.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为了确保教学每个环节都与《教学管理规范》精神一致,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实践实习、听评课等常规管理,严格规范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进度进展情况、教学效果达成情况,并及时反馈。
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办法,量化每个教师学期的工作实绩,并把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岗位津贴和评优评先挂钩。
3. 细化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从教学常规工作抓起,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管理过程的细化优化来保证教学管理的成效。
一是采用“三查、两评、三兑现”管理措施,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查”指日查、周查和阶段性教学大检查;“两评”指听课评教和评优听课,按照“针对不足抓整改、挖掘亮点促推广”的工作思路,每学期都大面积、全方位开展“拉网式”的推门听课活动,听课后当场反馈,对听课不达标的教师学校视具体情况开展“一谈二警三停”的惩戒措施;“三兑现”指将“三查、两评”的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挂钩兑现。
二是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三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本着对口、稳定,符合学生实习需要的原则,根据专业设置,在区内外24个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率达75%。
4. 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管理。
一是合理设置专业,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淮阴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摩配件等支柱产业和台湾农民科技创业园、旅游饮服特色项目的需要,按照“品牌化、市场化、特色化”的思路,从专业架构、专业实训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专业建设。
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要求,先后设置、开设了机电、电子、农艺、计算机、数控、汽修、服装、旅游、农机、烹饪、市场营销、客服等12个中职教育专业。
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等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并针对现有专业对应的行业与职业岗位的变化,及时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今年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严格按照省里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职2.5+0.5”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规范教材征订,重视校本教材开发。
学校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要求征订教材,渠道正规,程序规范。
学校还先后开发了《电子基本技能》等8本校本教材,形成并实施7门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课程。
三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开设多门选修课程。
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学校购买了电子图书7万册、230件多媒体音像课程资料、181种报刊杂志,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每个专业教学计划均明确规定了选修课程。
5. 强化师资建设,培优教师素质。
学校实施师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培训工程、科研工程等“六大工程”,并广泛开展“三学三比”活动,组织教师学专业理论、学专业技能、学教学理论,比专业操作技能、比教学基本功、比课堂教学艺术,全面提升了教师素质。
目前,现有专任教师185人,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有研究生学历(学位)9人,另有在读研究生4人,有高级职称教师50人,中级职称教师82人。
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102人,“双师型”教师74人,占72.5%。
同时,还面向企业、行业等聘请了24名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三年,教师参加省级培训117人、国培22人、出国培训8人。
教师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3人次,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6人次,在省创意论坛中获奖36人次,在省信息化大赛中获奖3人次,在省“两课”评比中获奖12人次。
主持并完成6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研究任务,有4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中,有185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6.加强基地建设,规范设备设施管理。
学校现仪器设备总值1975.04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5640元。
建有电子、农艺、农机化等3个省级实训基地,24个校外实习基地。
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均配置了较先进的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专业教学需要。
学校各实验实训室、校园网、图书室、实训基地等管理职责明确,运行良好。
各实验实训室均配备管理人员,设备、固定资产、实习材料等有具体的管理台账。
设备完好率达93.5%,利用率90%以上。
7.注重教研引导,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一是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江苏移动淮安分公司、苏州安顺电子有限公司、淮安振达钢管公司、淮安金恒泰科技公司、淮安国信大酒店等五家企业密切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开设了“客服班”、“安顺班”、“振达班”、“金恒泰班”、“国信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