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完整版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完整版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10)一、单选题(共30题,30分)1、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所有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由()统一发布实施。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国家粮食局正确答案: A解析:2、有些食物适量摄入后是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比如()。

A、发芽的大蒜B、新鲜未充分加热的黄花菜C、未充分加热的豆奶D、发芽的马铃薯正确答案: A解析:3、下列寄生虫中,有可能出现在青蛙和蛇类身上的是()。

A、华支睾吸虫B、广州管圆线虫C、肺吸虫D、曼氏迭宫绦虫正确答案: D解析:4、能够反映食品安全透明度问题的是()过程。

A、风险评估B、采取风险管理措施C、风险交流D、进行风险测试正确答案: C解析:5、容易和血浆中的蛋白相结合的毒物,我们称之为()。

A、胶原蛋白B、脂溶蛋白C、蛋白储库D、血红蛋白正确答案: C解析:6、()的存在可能会在杂环胺的形成机制中引起催化作用。

A、蛋白质B、脂肪C、糖D、碳水化合物正确答案: C解析:7、我们通常认为水解植物蛋白是以()的形式存在。

A、块状B、液体C、气体D、粉状正确答案: D解析:8、以下标准中,()是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四个等级中要求最高的。

A、国家标准B、地方标准C、企业标准D、全行业标准正确答案: C解析:9、食品添加剂中的亚硝酸盐具有()的作用。

A、增加食物营养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B、使食物颜色漂亮,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方便食品加工、增加食物营养度D、方便食品加工、使食物颜色漂亮正确答案: B解析:10、以下选项中,哪些是可能出现在狗身上的寄生虫?()A、华支睾吸虫、蜱B、华支睾吸虫、钩虫C、蜱、钩虫D、广州管圆线虫、蜱正确答案: C解析:11、下列选项中,()是多环芳烃类的化合物中,由食品进入人体内最多、最主要的一类物质。

A、苯并蒽B、苯并芘C、苯并荧蒽D、二苯并蒽正确答案: B解析:12、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四个层面中,现在解决的是哪个问题?()A、吃饱的问题B、吃好的问题C、吃的健康的问题D、吃的安全的问题正确答案: D解析:13、下列选项中,()会在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

A、二恶英B、三苯四丙吡C、苯并芘D、亚硝胺正确答案: C解析:14、下列各食品安全标准中,不属于需要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的是()。

A、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B、婴儿食品标准C、包装制品的感观要求D、食品中所污染的微生物的限量标准正确答案: C解析:15、从中国膳食评估结果看,一千克酱油中三氯丙醇的最高允许限量值设置为()毫克对保证人民健康是适宜的。

A、 100B、 10C、 1D、正确答案: C解析:16、国际癌症研究所将黄曲霉素确定为()。

A、一级致癌物B、二级致癌物C、三级致癌物D、四级致癌物正确答案: A解析:17、我国规定汞在食品中的量限值为()mg/kg。

A、B、C、D、正确答案: C解析:18、()时期是多数食品安全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期。

A、潜伏期B、缓解期C、爆发期D、山后期正确答案: A解析:19、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中毒原因是()。

A、食用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品B、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C、喝生水D、未洗手直接使用入口食品正确答案: B解析:20、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猪群带菌率高达()但不一定发病。

A、 20-75%B、 25-75%C、 30-85%D、 30-75%正确答案: D解析:21、()对风险的认识及沟通其实是风险交流的环节。

A、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B、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C、消费者、管理者、生产者之间D、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正确答案: C解析:22、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是全球的热门话题。

A、生物多样性B、生态系统多样性C、老龄化D、全球变暖正确答案: A解析:23、()年在英国出现首例通过母体感染疯牛病的患者。

A、 1998B、 1999C、 2000D、 2001正确答案: C解析:24、下列哪些途径可以使细菌对人体造成伤害?()A、感染型B、毒素型C、过敏型D、螺旋型正确答案: D解析:25、在食品中,接触丙烯酰胺最重要的途径是()。

A、吃面包B、饮水C、吃土豆D、喝牛奶正确答案: B解析:26、加热过程中会形成杂环胺,是因为这个食品体系里有()的存在。

A、糖B、蛋白质C、脂肪D、碳水化合物正确答案: B解析:27、()更主要地阐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否存在物种之间的转移或者变异。

A、食品卫生B、食品安全C、粮食安全D、生物安全正确答案: D解析:28、在()的加热过程中可以形成丙烯酰胺。

A、糖B、脂肪C、碳水化合物D、蛋白质正确答案: C解析:29、我国受到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A、 1/3B、 1/4C、 1/5D、 1/6正确答案: C解析:30、日常生活中腌菜时,最好避开亚硝酸盐高峰期再吃,该周期一般是在腌菜后的()内。

A、 5至9天B、 3至7天C、 2至5天D、 1至3天正确答案: B解析:二、多选题(共15题,30分)1、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的水污染物包括()。

A、无机有毒物B、有机有毒物C、病原体D、无机无毒物正确答案: ABC解析:2、所谓的三高指的是哪三高?()A、高血压B、高血糖C、高蛋白D、高血脂正确答案: ABD解析:3、预防禽流感,我们要做到()。

A、消灭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不外出正确答案: ABC解析:4、碘的缺乏会导致下列哪些病?()A、骨质增生B、甲状腺肿C、克汀病D、记忆衰退正确答案: BD解析:5、让人心慌的“两种肉和一捆菜”指的是()。

A、猪肉B、牛肉C、螺肉D、菠菜正确答案: ACD解析:6、三致效应指的是()。

A、致癌性B、致畸性C、致突变性D、致幻性正确答案: ABC解析:7、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哪些特点?()A、延迟性B、时段性C、复杂性D、去除困难正确答案: ABCD解析:8、肉毒梭菌污染主要发生在()和()。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正确答案: AD解析:9、食品安全相对性取决于哪些方面()?A、食品本身B、加工方法C、食用数量D、食用方式正确答案: ABCD解析:10、下列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苯并芘的是()。

A、油炸的方便面饼B、烘烤的饼干C、松木熏烤的红肠D、水煮的鸡蛋正确答案: ABC解析:11、哪些途径可能使人感染猪链球菌?()A、破损的皮肤B、黏膜传播C、经口传播D、空气传播正确答案: ABC解析:12、黄曲霉素有哪些特点?()A、水中溶解度低B、耐高温C、碱性溶液易被降解D、在机体潜伏正确答案: ABC解析:13、葡萄球菌中毒表现在哪些方面?()A、头痛B、恶心C、休克D、腹痛正确答案: ABD解析:14、下列哪些毒菌可以产生赫曲霉毒素A?A、赫曲霉B、纯绿青霉C、炭黑曲霉D、黄曲霉正确答案: ABC解析:15、欧洲人没有把农药残留看做安全问题的原因有()。

A、欧洲人不用农药B、农药的使用量有明确规定C、农民自律D、生产秩序十分规范正确答案: BCD解析:三、填空题(共5题,15分)1、疯牛病的朊病毒是以()为主的结构。

正确答案:第1空:蛋白质解析:2、铅主要影响的是人体的(),我国规定铅在食品中的量限值为1-2mg/kg。

正确答案:第1空:神经系统解析:3、目前,国际上认为()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后的典型的副产物。

正确答案:第1空:二恶英解析:4、在奶粉中添加(),可是蛋白质虚高。

正确答案:第1空:三聚氰胺解析:5、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风险交流。

正确答案:第1空:风险评估解析:四、判断题(共15题,15分)1、在干燥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微生物的污染比较少。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2、求得某种危害物对人体的暴露剂量、暴露频率、时间长短及暴露范围是风险评估之暴露评估阶段的目的。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3、冰箱内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取出后可能感染李斯特氏菌。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4、半数致死量用来评价毒性的强弱。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5、如果以体重来记,儿童体内的丙烯酰胺数量大大高于成人,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油炸马铃薯食品。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6、原料是食品的第一工厂,只要好原料才能加工出好产品。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7、我国是农药使用量和生产都是第一位。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8、贯穿风险管理措施中有一个风险交流的过程。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9、放射性物质都是人为制造的,并不会自然存在。

()正确答案:错误解析:10、汞及其汞的化合物都是剧毒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蓄积。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11、志贺氏菌全年都会发生,但夏秋两季比较常解析:见。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12、公众对实盘全、饮食健康认知的缺失是目前我们进行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相关知识普及的最大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13、副溶血性弧菌对碱性条件敏感,对热的抵抗力较强。

()正确答案:错误解析:14、保障公众的健康是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的。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15、植物从土壤吸收的铬大部分积累在茎部,其次是根部,籽粒中较少。

()正确答案:错误解析:五、简答题(共2题,10分)1、简述为何螺肉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正确答案:螺的生长环境比较差,一般都是一些淤泥,特别容易被寄生虫所污染。

解析:2、简述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答案:存在体制的问题,生产者生产意识的问题,规范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消费者选择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