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油气层渗流力学第二版第一章(张建国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油气层渗流力学第二版第一章(张建国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遵循Navier-stokcs方程
简化方法:
溶洞
把大小不等、形状不规 则、分布杂乱的洞穴,
简化为均匀分布在孔隙
介质中的大小相等的连 基质
通。
孔隙-溶洞简化模型
裂缝-溶洞结构
♪ 双重储集空间
♪ 在裂缝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属
于渗流范畴
♪ 而在溶洞中的流动不属于渗 流范畴,其流动规律应遵循 Navier-stokcs方程 裂缝-溶洞示意图
第一章 渗流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规律
第一节 油气藏及其简化
第一节 油气藏及其简化
一、油气藏类型
储层和储层流体(油、气、水)是构成油气藏的主要要素
构造油气藏
圈闭形成条件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第一节 油气藏及其简化
1、构造油气藏
油气聚集在构造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刺穿油气藏
简化方法: 裂缝
裂缝简化模型与溶洞简化
模型的组合。
基质
裂缝-溶洞简化模型
孔隙-裂缝-溶洞结构
♪ 是三种单纯介质(孔隙、 裂缝和大溶洞)组合在一 起的混合结构 ♪ 发育于碳酸盐岩油气层中 ♪ 孔隙-裂缝-溶洞渗流规 律研究较少,还处于探索 阶段。
孔隙-裂缝-溶洞示意图
五、连续流体
连续介质方法:就是将某一水平上不连续的介质,通 过粗化或放大过程,将各种本不连续的介质处理为连 续介质的方法。 分子水平——以介质中分子为着眼点来研究介质的物 理现象; 微观水平——以介质中分子团(质点)为着眼点来研 究介质的物理现象; 宏观水平——以介质中表征体元(若干分子团的集合
流体的重力 惯性力 粘滞力 岩石及流体的弹性力 毛细管力
一、流体及多孔介质的力学分析
流体的重力
——地球对流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流体由地球吸引受重力, 和其相对位置联系起来,表现为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用压力表示则为:
Pz gz
式中 : z—相对位置高差,m
♪ 重力对于渗流有时表现为动力,但有时也表现为阻力
QL K Ap
23
第二节 多孔介质及连续介质场
二、多孔介质的渗透性
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第二节 多孔介质及连续介质场
三、多孔介质的比面 单位体积的岩样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称为岩石的比面。
中粒砂岩:20000 m2/m3
渗流摩擦阻力大。
四、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分类
从已开发油气藏的储层特征看,可按三种储集空间类型的
组合关系将油气储层分为三种介质七种结构。
三种介质七种结构 单重介质 纯孔隙结构 纯裂隙结构 纯溶洞结构 双重介质
裂缝-孔隙结构
溶洞-孔隙结构 裂缝-溶洞结构 多重介质 孔隙-裂缝-溶洞结构
纯孔隙结构
一般存在于砂岩油藏中,油气的
油层
隔层
把层状构造油气层看层是一个等厚 度的薄板,叫做“平面等厚模型”。
11
L
条带状薄板
圆形薄板
12
位于油层下方的水层(底水)或边部的水层(边水)与油藏周
敞开式油藏 (定压油藏)
边水体或地面露头有好的连通性,且油藏开采过程中有良好的
水源供给 ,相当于在油藏供给边缘上保持一个恒定的压头, 这种油藏称为敞开式油藏。
储层都发育有裂缝,如果裂缝的大小和
规模对油气的储渗影响甚微,在这种情
裂缝-孔隙岩石薄片
况下,就不能视其为双重介质。
裂缝-孔隙结构渗流特点
基质孔隙介质中的流场
流 体 交 换
流体在双重介质中 形成两个渗流场
裂缝介质中的流场
存在双重孔隙度、双重渗透率 裂缝-孔隙介质的特点 存在两个水动力学场
简化方法:
♪ 在大型溶洞中的流动已不
属于渗流 ♪ 范畴流动规律遵循Navierstokcs方程
裂缝-孔隙结构
四川碳酸盐岩气 田中普遍存在这 种双重介质储层
♪ 主要出现在裂缝、溶孔同时发育的碳 酸盐岩储层中 ♪ 在石灰岩、白云岩油气层中最为常见 ♪ 在某些砂岩油气藏中,也可能会出现 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结构 注意:由于构造变形的影响,不少砂岩
力较低方向运动;同时压力降低,流体体积膨胀,产生弹性力, 推动流体进入井底。
岩石及流体的弹性力
♪ 岩石及流体处于压缩状态,开采过程中,压力降低,弹性能释
放,即弹性力产生作用 ♪ 用弹性压缩系数表示其大小 ♪ 通常表现为动力。
弹性压缩系数——指每变化一个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岩石的孔
隙体积的变化值、单位体积流体体积变化值。
流向A井
A
B
流向B井 水动力 液源水 头压力
液源水 头压力
水动力
M
位置高 差压力 阻力
油
M′
位置高 差压力
当M点向下运动(如、向井A流动)时表现为动力,而该点M‘点向井B流动,即
向上运动时表现为阻力。
所以,重力表现为动力还是阻力是和构造以及井位有关。
惯性力
——由物体惯性表现出来的力 ♪ 流体由于具有质量,因此也具有惯性。大小取决于质量和加速 度 ♪ 当流体运动时,惯性使其总要维持现状,因而惯性力在渗流过
纯孔隙型简化模型
纯裂缝结构
♪ 一般出现在致密碳酸盐岩或泥岩油气层。
♪ 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非常低,基本不具有储渗性。
砂岩孔隙薄片
简化方法:
裂缝
由于裂缝特殊的长
条形态及组系结构,
常用规则网格进行
基质Βιβλιοθήκη 简化,简化的储层岩石被分割成多个 立方体。 纯裂缝型简化模型
纯溶洞结构
♪ 多发育于碳酸盐岩储层中
块状油藏
我国目前发现
的油气藏:
灰岩或白云岩油气藏
有限的圈闭面积
含有很厚的沉积物 长期的溶蚀作用,白云 化作用,构造作用 相当厚度中都具有储集
层状油藏
块状油藏
油气的能力
17
块状油藏
考虑纵向上流体的流动和交换
考虑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
18
井
块状油藏
厚度模型
19
井
块状油藏
半球状模型
20
块状油气藏
层状油藏
我国目前发现
的油气藏:
往往存在于海相沉积和
内陆盆地沉积中 一般具有多油层、多旋 回的特点 单油层(小层) 砂岩组(砂层组) 油层组 含油层系
9
层状油藏
块状油藏
层状油藏
按层划分水动力学系统
认为流动只是在平面上进行
纵向上流体的运动和物质交换
可以忽略不计
10
井
若油藏亲水,则水驱油时毛管力为动力,若油藏亲油,则水驱油
时毛管力为阻力。如果,是注水生产,水驱油压力很大,毛管压 力就可以忽略了。
(a)毛细管压力表现为动力 θ<900 岩石表面亲水
(b)毛细管压力表现为阻力 θ> 900 岩石表面亲油
二、与油藏的压力概念
流体在油层中受到很多力,这些力往往要做功,外力所做的功将引起地 层内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将通过压力的变化来反映。
敞开式油藏的 油藏边缘在水 平面的投影
供给边界
特点:供给边界压力不变
边 水
由于岩性变化或断层阻挡,位于油层下方的水层 封闭式油藏 与油藏周边的水体或地面水不连通,油藏开采过 程无水源供给,这种油藏称为封闭式油藏。
封闭式油藏的 油藏边缘在水 平面的投影 封闭边界
特点:油藏外流体不能通过边界进入油层
储集和渗流空间均为孔隙。
早期简化:岩石由等直径的圆球颗 粒组成,流体圆球的间隙中储集和 流动,“假想结构模型”(假想土 壤)。 砂岩孔隙薄片 岩心
进一步简化:岩石中连通孔道
理想模型
作为等直径毛细管,岩石由这
些等径毛细管束所组成,“理 想结构模型”(理想土壤)。
修正理想模型
进一步修正:引入了变直径的、 弯曲的毛细管束模型,称为 “修正理想模型”。可以用于 一般渗流规律的研究。
体)为着眼点来研究介质的物理现象。
五、连续流体
流体是由很大数量的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统计力学的方法: 不以个别分子为对象 以由很多分子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 象 对流体的每一个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都 以统计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47
把流体处理成连续的介质
把流体中的质点看成是在一个很小的体积 中包含着很多分子的集合体。 质点的大小既要比单个分子的自由路程大
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压缩性,所具有的能力的 大小叫弹性能,它是石油开采一种重要能力。
♪ 在油气开采前,油层内岩石和流体处于均衡受压状态,投产后,
油气层压力下降,流体承受的上覆岩柱压力部分转嫁给油层岩 石骨架,迫使岩石颗粒变形,颗粒更加紧密,导致岩层空隙体
积减小,将压缩空隙中的流体使之产生弹性力,驱使流体向压
程中多表现为阻力
♪ 由于渗流速度很小,常忽略惯性力
粘滞力
♪ 粘滞性:流体阻止任何变形的性质,表现为流体运动时受到的
粘滞阻力。 ♪ 粘滞力总是阻碍流体的流动,故表现为阻力, ♪ 克服粘滞阻力是渗流时的主要能量消耗。 ♪ 大小与粘度有关。
♪ 单位为m pas。
岩石及流体的弹性力
♪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去掉后,它又能恢
裂缝
裂缝-孔隙介质简化模 型为纯孔隙介质与纯裂 缝简化模型的组合。
基质
裂缝-孔隙简化模型
孔隙-溶洞结构
♪ 通常出现在有大型溶洞发育的
碳酸盐岩油气层中
♪ 流体流动服从两种流动规律 ♪ 在孔隙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属 于渗流范畴 ♪ 在大的溶洞中,流体的流动不 属于渗流范畴,其运动规律应
孔隙-溶洞示意图
第一节 油气藏及其简化
二、油气藏的简化
油气藏大约有几万个,几何形状各式各样、千变万化。 不可能将如此众多而复杂的油气藏类型一一简化,来满足建立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