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简答题论述题测题较多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简答题论述题测题较多

简答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一、从政治思想的指导思想来看,基督教信仰是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学成为神学的分支和婢女(在中世纪神学解释一切、包容一切)。

第二、从政治思想的来源和形式来看,中世纪政治思想是多种文明成果的结晶。

第三、从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来看,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以独立的形式表述出来。

第四、从政治思想的内容来看,教会与国家、教权与教会的关系问题是西欧政治思想的主题。

城市的兴起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从11世纪末叶起,随着经济的复苏,商品经济的发展,真正意义的城市,也就是作为经讲中心的商业城市开始发展超来。

城市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因素,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因素。

城市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即市民等级。

市民的突出特征在于其自由身份和相对平等的地位。

2、城市还是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获得市民资格,就意味着成为城市共同体的一员,受城市法律的约束和保护,能够参与市政官员的选举。

城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在许多方面仿佛是古典城邦的复活,也是近代国家制度的雏形、城市生活中培育出来的市民精神,是近代政精思想重要的和直接的来源,罗马法的复兴,带来了对罗马法中公民身份的精细的研究。

3、受城市的商业活动影响,城市中孕育了一种世俗文化。

市民教育程度较高,眼界丌阔,思想恬跃,他们虽然并不直接反对教会,但对教会及其宗教信条已经不再那样虔斌和驯服。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产生了反对教权的思想家和市民舁端政治思想,教会及其官方的神学理论遇到了真正强有力的对手。

简述格老秀斯的国际法原则1、阐述国际法理论是格老秀斯的主要任务。

格老秀斯同样把自然法说成是日际法的基础,认为应该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处理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法的来源是人类对于共同生活的自然要求。

国际法不一定是一切民族共同遵守的,事实上往往是世界的一部分国家承认的兆同法律。

2、在格老秀斯看来,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尽力减少战争。

他认为国家和人一样,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社会秩序。

他提出公海自由等等进步的主张,要求人们以最大努力防止战争。

他主张各国在备战和作战时具有一些共同的权利,各国为了自卫和自救,都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武力。

此外,他提出战争的正义性要求手段与目的一致,即要遵循公平和人道主义。

3、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在第一次改变了古代以来万民法含义。

虽然他使用的概念仍是“万民祛”,但其主体已是拥有主权的国家。

国际间的战争与和平,取决于主权者的明确决定以及其它些条件。

至此,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概念产生丁,国际法成为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即国际关系的公法通则。

古代万民法的主体是个人,近代国际法的主体是有主权的国家。

这一转折是以格老秀斯为标志的。

正是这一点区分开古代、中世纪的万民法和近代的国际法,表明了格老秀斯在近代国际法学说中的地位和贡献。

简答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1、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扩大与分裂的发展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

独立的个人由于相互需要而联合成市民社会,他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个人的需要,通过个人和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而获得满足。

这要有劳动,有分工的方式,有各个等级的形成。

2、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包含有三个环节:第一是“需要的体系”。

第二是司法。

由法律去规定和维系各种财产关系、契约关系,通过司法保护所有权和人格。

第三是警察和同业公会。

通过它们预防社会危险保护生命财产,把每个人的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予以关心。

简答柏克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1、他强调社会的有机特性,而且重视习俗、传统、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结合中的作用。

他认为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他没有完全否定社会契约说,只是对契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并加进了历史感和道德感的成份。

柏克历来反对抽象地谈论权利,他把依靠抽象学说的现象称之为“管理不善国家的一个可靠征兆”。

他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自然权利,相反,他把天赋的平等说成是一种社会虚构,把等级差别视为“习惯的社会纪律”,把权利看作是历史传统的产物。

2、柏克强调社会和国家的成长性质,说明他的保守主义并不是主张停止不动,反对一切变化,而是强调这种变化就像生物有机体的变化那样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而且是以既定的东西为基础因而也保持一种历史连续性的变化过程,决不是和现存的一切绝然决裂的过程。

3、柏克不仅重视传统,而且还重视情感、道德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把这些因素看作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他认为,社会依赖于根深蒂固的爱与忠诚的感情,这种感情起始于家庭和邻里,扩展到国家和民族。

由于重视情感和道德的作用,柏克还非常强调宗教的重要性,把宗教看作培养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

他认为,人从本性上是笃信宗教的动物。

柏克的这种宗教观,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信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崇拜。

实际上,他就是以一种宗教崇拜的敬畏心情来看待国家、文明、历史传统、制度结构和道德秩序的。

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为保守主义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

简述密尔对边沁功利思想的发展:首先,边沁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快乐都是快乐,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密尔则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州,而且还有质的不同。

也就是说,不同快乐之间存在着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

其次,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完全建立在个人幸福的基础上,没有看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与差异,因而忽视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的选择问题。

密尔则看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同,并且认为追求个人快乐虽然是人的本性,但是人应限制自己的无限企求,必要时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最后,边沁认为,人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要依靠四种制裁方法,即:物理或自然制裁、政治制裁、道德或民众制裁、宗教制裁。

而密尔则把这些看作是外部制裁,并认为要真正确保功利原则的实现主要应该依赖内部制裁。

内部制裁力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一种伴随违犯义务而产生的痛苦,这种情感就是“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感情”。

在他看来,人类是服从自己的良心的,这是由于人有社会感情,有与同类成为一体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性中一个强大的原动力。

正是这种感情和欲望,使人们深知自己可以与别人合作,以公共利益作为行动的动力和目标,从而使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协调一致。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1、和19世纪流行的进化论思潮相联系,把国家或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时尚。

这种社会或国家有机体论一反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不把国家看作人类理性和意志创造的结果,也不看作许多单个个人的机械联合,而是把国家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2、这个有机体不仅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且其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以及每个成员与有机整体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

3、这种有机体论虽然克服了契约论者的原子论和机械论偏向,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并没有能够真正认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具体的阐述中又导致了两种新的偏向:一种是认为社会整体的生命比构成该机体的部分的生命更首要、更长久,因而得出国家高于个人或者个人是国家手段的结论;另一种则是认为社会没有感觉和意识,因而没有人格,个人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只有个人充分的个体化才会有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因此个人是目的,个体的重要件优先于整体的重要性。

前一种偏向为国家主义提供了论据,后一种偏向则成为改头换面的个人主义。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就属于后者。

论述试述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

从横向看,它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纵向看,它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产生于罗马后期的基督教神学到中世纪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的经典、信条成为人们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据,一切意识形态的形式都从属于它。

当然政治思想也不例外。

3、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个政治观基本是从15、16世纪开始,形成于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

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种政治观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归结为:“应然”、“实然”和“将然”。

①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应然”阶段。

在他们看来,平等的个人在理性(自然法)的指引下,可以通过协议(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国家)。

②19世纪直到20世纪前期,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实然”阶段。

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已从探讨国家“应该是怎样的”(应然)转变为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有了急遽发展,世界格局有了新的变化。

原来的社会构成和组织已不能适应要求,有的甚至认为原有的社会已然“解构”,需重新建构。

从而提出一套各自的“将然”的设想。

试述不丹的主权理论:1、布丹的主权学说和他的国家理论是直接沟通的。

,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主权是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

在这里,他第一次确定了国家和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主权看作国家的本质特征。

2、主权具有绝对和永久的性质。

主权的绝对性,是指它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以及不可分割。

至高无上,就是说主权高于任何其它政治权力;不受限制,就是不受法律的限制,既不受前人制定的法律限制,也不受主权者自己制定的法律限制;同时,主权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

主权的永久性,指它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主权者的生命有限,主权的存在却是永恒的。

由此可见,布丹的学说已经揭示了国家主权的重要属性。

3、关于主权应该包括的内容,布丹列为九项。

第一,立法权。

主权是一切法律的惟一渊源,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主权者就是立法者,一切臣民都不能参与立法。

第二,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

第三,任命官吏权。

主权者可凭借其最高权力,任命各级官吏,被委托人不能叫做主权者,因为托付人仍有权收回这部分权力。

第四,最高裁判权。

主权者是国内最高裁判官。

第五,赦免权。

属于最高裁判权的一部分。

第五,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

臣民有救忠、服从主权者的义务,没有主权者的同意,臣民绝对不能解弥这种义务。

此外,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也被布丹列为主权的内容。

4、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他又提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

按照家庭与国家的区分,财产权与主权在性质上是不同韵,财产权属于家庭,主权属于君主及其官员;君主不是公众财产的所有者,不能转让、侵犯所有权,布丹又指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神法和自然法的体现,其不可侵犯性是神法、自然法所固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