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2、学科:语文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巴黎圣母院》,并完成教材“思考与探究”部分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2)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
二、教学课题1、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2、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义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巴黎圣母院》内容分析:《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奇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奇遇巧合;强烈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丰富生动、珠玑迸发、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通过导读,来消除学生对外国名著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窥一斑而识全豹,让学生高屋建瓴,了解其旨意,以极为精确而又充满意蕴的文字,对名著的概述及精要部分做了介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惯,指点进行名著阅读的门径。
学情分析:《巴黎圣母院》篇幅较长,开头的描写涉及15世纪法国与宗教生活的许多细节,刚开始读会觉得五光十色,有点繁琐,只要有耐性读下去,就会被吸引住。
通过名著导读学习,及小说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小说阅读及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理清小说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3、欣赏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理清小说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教学准备:1、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巴黎圣母院》,并完成教材“思考与探究”部分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
教学方法:阅读法、交流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文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摘抄在自学卡片上,通过自读、自思、自悟,初步了解名著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明确主题思想,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第一课时布置的四个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动笔,写读书笔记,进行组内交流。
在各学习小组组长的安排下,群策群力,针对第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确定小组发言人。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余秋雨先生曾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百度搜索】/html/2010-07/27/content_391105.htm)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的冲击下,经典名著遭到我们的冷落,但没有经典相伴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也是暗淡的人生,阅读可以点亮生命,使生命灵动起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巴黎圣母院的大门,一起探寻这院内的旖旎风光……【设计意图】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以音乐和余秋雨先生诗意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阅读情境。
(二)、走进雨果(展示幻灯片)1、生平概况出生——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于贝尚松省的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
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对雨果产生深刻影响。
青年时代(1818-1847)——1826年以前,雨果政治上相对保守,同情保皇党;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派,称颂法国大革命,但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1845年,国王路易·菲力浦授予他“法兰西世卿”。
中年(1848)以后—— 1848年二月革命后,雨果坚决站到共和立场。
1849-1851年,雨果成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第二帝国。
雨果坚决反对。
于年底流亡国外。
经过19年的流亡生活,他才回到巴黎。
普法战争(1870-1871)爆发后,雨果表现了很高的爱国热情。
当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大炮,为保卫巴黎而战。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雨果并不理解这次起义,但出于人道主义,他挺身为公社社员辩护,坚决反对凡尔赛刽子手血腥镇压群众。
雨果享有崇高的声誉。
1881年2月26日,在巴黎有60万人从他窗前走过,为他祝寿。
1885年5月22日因肺充血,不治逝世。
昏迷中他吟出最后的诗句:“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
”这是他用诗的语言,对自己一生的描述。
雨果逝世后,法兰西举国致哀,6月1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百万人为他送葬。
下葬于伟人公墓,他是巴黎规模最大的伟人葬礼。
[注:著名作家去世年龄:18世纪——伏尔泰(84岁)、 19世纪——雨果(83岁)、 20世纪——萨特(75岁)]2.雨果传奇式的一生。
法国是欧洲19世纪政治变革的中心。
雨果长寿,几乎与19世纪共始终,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重大事件(包括:拿破仑帝国兴衰、封建王朝复辟、1848年欧洲革命、第二帝国时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第三共和建立等)。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最后决战,获得彻底胜利的时期。
雨果思想的反复变化是阶级斗争迂回曲折、政治局面动荡不安的直接反映。
雨果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是劳苦大众的朋友,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百度搜索】/view/19876.htm (三)设置话题交流探讨1、内容概说式问题讨论(1)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的故事,这里有参考: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奇迹宫廷的互相救助)……(2)概述小说情节理清主要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图片)主线索: 1482年发生的故事请学生概述。
提示:以爱斯梅拉达五次遇难与获救的曲折过程构成故事的基本情节。
副线索:1482-16年 16年前的故事 2、人物素描式话题讨论“我眼中的()”要求学生围绕前面所列出的主要人物进行讨论,也可谈谈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比如乞丐国王克洛潘。
最后应以“他(她)是一个()的人。
”作为结语。
先让学生独思默想,再请学生发言。
3、语言品味式话题讨论将电影片段与文本比较,以作为切入口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
【百度搜索视频】/v/201967/1.htm(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法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第六卷四一滴水一滴泪)(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动作心理)(第八卷六三人心不同)【设计意图】三个讨论话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初步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这将降低学生的阅读“门槛”,为课后学生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四)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将以下四个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深入解读文本。
问题:1、说说本文在情节的设置上如何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2、我发现的文中的对比。
3、关于本文人物形象再思考。
4、课外从内容和人物设置上对《巴黎圣母院》和《达•芬奇密码》做一次有趣的比较阅读【设计意图】主要是针对现在名著导读课上浅尝辄止的现状,通过这四个有针对性的题目,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回到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同时指点阅读外国名著的门径、方法,“授之以渔”。
五、板书设计《巴黎圣母院》作家: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作品:人道主义思想的三部曲――《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情节分析:主线(1482年发生的故事)副线(1482-16年 16年前的故事)环境描写分析:《一滴水一滴泪》人物性格分析群众的笑:麻木而嘲讽的笑;伽西莫多的笑:虔诚而崇敬的笑;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
伽西莫多一滴泪:感激之泪;自责之泪;悔恨之泪;开心之泪;觉醒之泪)爱丝梅拉达的笑:善意而真诚的笑。
爱丝梅拉达一滴水:善良人性之美克洛德:魔鬼撒旦的信徒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名著欣赏的方法:¤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六、教学反思种种原因使得教学中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
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变“导”为“教”。
怎么“变”可以注意几点。
首先要老师从理念上更新。
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会有勇气的,老师要有“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一了百了,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
奥地利的茨威格就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
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是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
再次是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
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
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
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因而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