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简介

关于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天主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它开创了欧洲建筑史的先河。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而圣母院最闻名的就是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的外形粗笨、呆板的束缚,采用了华丽的建筑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

同时,教堂内部也做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教堂的内部昏暗、窄小,而巴黎圣母院扩大了内在空间。

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教堂的第一颗基石是1163年奠下的,它是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在之后建造过程中一共更换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师。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年到1345年。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

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圣母院的
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

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

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伟教堂。

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

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于是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

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

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

中庭又窄又高又长。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
和谐匀称。

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 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

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 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

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 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

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

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

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

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

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没有塔尖。

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加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

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
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

塔顶是一个细长的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教堂内部结构严谨,却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

大厅里,门与门相套,逐层后退,形成典型的尖圆拱券。

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

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的目光一块儿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 ,耶稣横卧于圣母膝
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
人可坐在讲台上。


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在这高旷、明亮、可容纳近万人的教堂大厅里,聆听着数千根音管的大管风琴奏出的庄严的圣
歌、唱诗班的祈唱和牧师不紧不慢的布道,人们仿佛超拔与尘埃之外,心凝
神释,与上帝融为一体了。

圣母院的第二层楼就是著名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

哥特式建筑的另一特点就是取消了台廊和楼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甚至整个教堂都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载了墙体的功能。

圣母院的花窗还应用了从阿拉伯学来的彩色玻璃工艺,拼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色彩斑斓,但这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

由于以前的大多数民众不识字,这些图像正好方便以前的神职人员来做传道之用。

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

圣母院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两座钟塔高69米,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廊连接。

南钟楼有一口重达13吨的巨钟,北钟楼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石头楼梯,由387个台阶组成。

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塔尖补充了花窗上方的空白,并与建筑的正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平面对称图形。

登上钟楼的最高处,游客可以尽赏巴黎美景。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零起点 Point zero‛的标志,这就意味着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就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
‚圆点‛的距离。

可以说,法国巴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以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

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
一身的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
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
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


法国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十分
亲切。

每逢星期日,成千上万的
人来到这里做弥撒,听音乐。


堂里演奏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
庄重的宗教音乐,吸引了多少游
人和宗教信徒。

圣母院不仅是古
老巴黎的象征,更是法国人民的
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那段名言:‚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它不仅‚写出了人类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制造的交响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