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在国家发展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其中第一个一百年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对应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强国的最基本的基础。

而大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出一条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为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关口。

顺应国家的发展大趋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自2009年以来敢于实践,勇于革新,率先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整与改进。

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

加强数理基础和人文科学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大平台,以“大工程”为主导,在设计、制造、控制、工程管理、环境、市场等多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大机械类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的合作精神、自信的沟通能力。

同时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新兴学科,在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学科发展中交叉、互补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不断适应能源与动力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目标有以下几点:(1)发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方面厚基础的优势,同时与国际教育模式相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的能源动力工程技术人才。

(2)考虑到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要求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强调通过学科交叉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的要求为:除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知识以外,必须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以及机械加工动手能力,必须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学、电路和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技能;善于将雄厚的力学基础、机械基础、热物理基础以及控制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大显身手。

(3)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体系所面对的专业为航空航天、动力工程及自动化、汽车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制冷及低温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

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能够实现机械、计算机、人文、社会等多种知识体系相融合并具有一定专长的“宽厚、复合、开放、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4)在人才的未来发展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以兴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其中一方面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另外一方面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中,更为关注学生持续的学习以及研究能力,培养具有强大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科研领军人才。

在开发与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中,更为关注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在能源、动力、制冷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与管理并同时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人才。

二、规范与要求A 知识架构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1.1科学发展史知识。

A1.2政治经济学知识。

A1.3哲学知识。

A1.4法律知识。

A1.5马列主义知识(资本论等)。

A1.6毛泽东思想(矛盾论、实践论等)。

A1.7 外语能力培养。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借助于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精华知识,通过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应该是学生能够自我学习其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终身自我学习。

A4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在基础教育水平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A4.1 数学基本知识。

A4.2 逻辑思维知识。

A5专业知识及技能,这部分包括了四方面的能力培养。

A5.1能源与动力工程基础或者机械工程基础。

A5.2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

A5.3实验技能。

A5.4开放设计与解决问题技能。

B 能力要求B1 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 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B4 与各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其中包括与不同类型专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与整合能力、团队合作(领导与被领导)能力以及与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员合作共事的能力。

B5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B6 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B7 终生学习的能力。

B8 组织管理能力。

C 素质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能够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己任,在社会层面能够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同时在个人层面能够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行为准则。

具体有以下几点:C1夯实基础、传承文明、严以修身,面向未来培养意志坚强与志存高远的人才。

C1.1 夯实基础,学习与掌握知识,造福于社会与全人类。

C1.2 传承历史、政治、文学、哲学方面积淀下来的精华知识,具有远大的抱负。

C1.3 加热个人的修养,培养坚强的意志,并培养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C2了解工作与生产模式,培养工作热情与脚踏实地的精神。

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C3通过掌握知识培养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变化环境下较好地完成工作。

拥有健康体魄。

C4能够持续学习,并且思维敏捷、乐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对于推陈出新怀有浓厚的兴趣,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C4.1 所学知识能够支撑终身自我教育,并持续改善。

C4.2 所学知识可以训练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勤于思考。

C4.3 所学知识具有前瞻性或者对前沿科学问题具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

三、课程体系构成1. 通识教育课程(共计39学分)(1)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基础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共计25学分。

(2)通识核心类课程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逻辑学中选课分数为9学分,专业通识课程为3学分,共计12学分。

(3)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为2学分。

2 专业基础类课程(共计81.5学分)(1)专业基础类的基础必修课包括:大学化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共计29学分。

(2)专业基础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工程学导论、C++程序设计与实践、机械与动力工程前沿、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设计与制造I、工程流体力学、设计与制造II、工程材料、系统模型分析与控制、测试原理与技术、传热学、机械动力学与振动学、设计与制造III,共计52.5学分。

3 专业选修课程(共计9学分)专业选修课B类课程包括:燃烧学、内燃机原理、热流动计算机仿真基础及CFD软件应用、叶轮机械原理、低温原理及应用、人工环境及空气调节、能源转换与管理、节能原理与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透平机械自动调节、内燃机构造与设计、电站锅炉原理、动力机械强度与分析、智能能源系统及其应用、动力工程、燃气轮机与汽轮机、现代内燃机技术,总学分为51学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在以上课程中选满6学分。

另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选修机械模块(A)与交叉模块(C)课程共计3学分。

机械模块(A)组课程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动力学、有限元方法、面向制造的设计、数字化制造、制造工艺Ⅱ、制造设备与生产线设计原理、机器人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材料机械性能、汽车电控系统设计、机械原理与机构设计、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单片机系统设计、机电伺服动力元件与系统、现代汽车制造、振动噪声测试与诊断、现代汽车设计,共计68学分。

交叉模块(C)组课程包括Matlab及其工程应用、风能利用原理与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工作研究、工程经济学、能源材料、核工程材料、能源经济学、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电厂系统与设备、企业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共计44学分。

4 实践类课程(共为35学分,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为36学分)(1)必修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大学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机械与动力综合实验。

共计12学分。

(2)其他各类必修的实习、实践课程为军训和专业实习(机械动力类),共计6学分。

(3)选修的实习、实践课程为认知实习(机械动力类-卓越),这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为1学分。

(3)毕业设计学分为17学分。

5 个性化教育(共计10学分)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

总学分为10学分。

学分一方面来源于大学基础英语,为6学分。

另一方面来源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模块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

如,二专课程学分、任选课程学分、本专业限选模块修满学分要求后多修读的学分、部分专业提供的没有学分要求的专业选修课、认可学分的PRP等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项目等。

以上学分总计174.5学分。

卓工计划为175.5学分。

五、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制4-6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174.5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六年。

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考核合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设置一览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