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编2010年4月目录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1)案例3: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案例4:雪天的杂货店 (1)案例5: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案例6: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案例7:“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案例8: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案例9: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1)案例10: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1)案例11: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1)案例12:把每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1)案例13: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1)案例14:理性与风险难题 (1)案例15:上大学值吗? (1)案例1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1)案例17: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1)案例18: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1)案例19: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案例20: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 (1)案例21: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 (1)案例22:有效金融市场的难题 (1)案例23: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案例24: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1)案例25: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案例26:垄断竞争下的差异化战略 (1)案例27:广告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案例2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案例29: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1)案例30:满意即最优 (1)案例31: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1)案例3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1)案例3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1)案例34: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1)案例35: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1)参考文献 (1)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1. 使用范围:第一章导论2. 要考核的知识点: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如何学习经济学?3.思考题:(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2)如何学好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

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

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

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

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

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

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

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

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

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

“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是有代价的。

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机会,选择未来,坚持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适应新的变化。

如果你能多懂得一点经济学,就会多一点机遇,少一点风险。

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1. 使用范围:第一章导论2. 要考核的知识点:影响供求的因素;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趋势;价格机制及其制度;价格杠杆与能源环保的关系问题3.思考题:(1)目前决定我国油价的供求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的因素?(2)根据你掌握的情况,分析今后几年内我国燃油油价的价格走势。

能够近10元1升油价吗?要有理有据地回答。

(3)油价的变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有哪些?(4)我国政府今后如何对油价进行管理?一、油荒袭来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留给国人一个心慌的集体记忆。

这不,电荒、水荒刚刚有所缓解,油荒就来了。

王女士是北京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

8月12日下班前,她接到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丈夫打来的电话,让她马上把车加满油,因为他听说第二天汽油又要涨价了,而且那消息还说得有鼻子有眼,说93号无铅汽油每升涨4毛钱。

王女士开始还有点将信将疑,因为距上一次汽油涨价才过了仅仅半个多月,心想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一次涨价吧。

不过,她随即想起了各地正在闹油荒的新闻和所谓国内外汽油价格“倒挂”的报道,也就确信无疑了,并随即将这一消息转发给几个要好的朋友。

第二天并没有等来汽油涨价的消息,不过王女士并不认为这是一则谣言,因为她确信目前的油价还远远没涨到头,再一次的涨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身在首都北京的王女士对油价的忧心忡忡,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也许根本不值一提。

从7月底以来席卷南中国的大面积油荒,使很多加油站前挤满了怒气冲天的人们,他们惟一的渴望就是:甭管花多少钱、排多长时间的队,能加上油就成。

在广州,为了加油,一些司机半夜不睡觉排队到天亮,各加油站前都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车辆队伍,被治安搞得筋疲力尽的警察们被紧急派往加油站维持秩序。

而深圳的一位副市长在当地电视台发表直播讲话,宣布采取紧急措施保证油品供应。

上海市政府也紧急从外地调油,以缓解排队现象。

与此同时,浙江、江苏、福建和江西等省也都发生了供应短缺现象。

甚至在大庆油田所在的黑龙江省,也破天荒地发生了油品短缺的情况。

油荒就是这样在中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切都源于前不久的成品油调价,而火上浇油的则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调整汽油、柴油的出厂价。

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

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每天的油价都创新高。

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继8月29日创下每桶70.80美元纪录之后,第二天又提高至每桶70.85美元。

于是,眼看着“年底可能达到70美元”的预测已经提前“达标”,人们越来越相信油价“突破100美元”的说法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原来那些并不关心什么纽约石油期货价格、北海布伦特原油的人们,也开始关心起每天的国际油价了。

频繁的油价调整,使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油价还会上涨。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孟女士是一年多前买的车,当时93号汽油的价格是每升3.2元,目前价格已升至4.26元,整整涨了1元多,这样她每月的用油支出就多出来近200元。

“照这样的幅度涨下去,真是有点吃不消了。

”孟女士对本刊记者说,“有专家说价格还要与国际接轨,还说香港的油价是12港元。

你说这心里能不慌吗?”而就在国内油荒蔓延的同时,一则石油出口大幅增加的消息则让人们更加群情激愤,舆论的焦点直指国内石油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甚至有评论称两个石油寡头人为制造或者放纵油荒,以此要挟国家发改委大幅提高成品油价格,甚至争夺“定价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