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中村”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所谓“城中村”即由于城市发展而被城市包围的农村。
由于“城中村”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城中村”与城市面貌极不合谐,资源得不到最优利用。
加快“城中村”发展问题,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中村”的基本现状
1、地理位置特殊。
**共有**个行政村,目前符合“城中村”特征的有**个,,其余10个村都处于中环线附近,也即将成为城中村。
这些村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中环线两侧,还有部分村地处城市之中,与街道、城市居民区混杂。
大部分“城中村”处于经济开发区、**、**三大经济组团腹地,既是**城市发展重地,也是**构筑新的经济增长带的战略重点,还是建设**新城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地域。
2、工业与农业差异明显。
“城中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城市辐射功能,其经济发展相对其它偏远农村快得多。
作为“城中村”自身的经济来讲,工业经济占了主要地位。
特别是城市结合部的“城中村”,这
种优势更加明显。
2002年,**四个近郊“城中村”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全乡总数的*%;*七个近郊“城中村”全额税收达**万元,占全乡总税收的**%。
其它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城中村”情况要差得多,如*****比偏远农村好不到哪里。
3、土地资源丰富。
**个“城中村”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城区以外土地的**%,其中农用地**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在农用地中,以发展农村三产业为主,面向城市市场要求,种植蔬菜,发展养殖业,建花卉苗圃基地等。
建设用地除宅基地外,都是工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
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将给**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混乱。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土地利用没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一般的村都没有做长远规划,兴建项目、建设房屋随意性较大,乱搭乱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基础设施差。
道路狭窄,路况较差,有的村无等级公路;地下排水设施欠缺,水、电、气、通讯等基
础建设功能不全;“脏、乱、差”现象普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3、人员结构复杂。
流动人口密集,加上农居混杂,使社会治安、人员管理等呈现出复杂性。
4、体制和利益上的障碍。
由于“城中村”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营体制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各种所有制形成的经济实体较多,使“城中村“出现产权不明、权利不清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城中村”改造的思路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日渐突出。
这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且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削弱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中村”发展改造的总体思路是要遵循资源最大化原则,发挥“城中村”资源的最佳效应。
具体改造途径是:
1、改变身份,发展城市经济,变农民为“自由民”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土地具有国有与集
体所有的双重属性,农民是集体身份,并一直沿袭到现在。
农业经营实行的是承包经营。
作为城市经济辐射接收地的“城中村”,由于土地等资产产权模糊,与市场经济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从而形成了“城中村”发展改造的体制性障碍。
同时,由于农民的集体身份,使农民长期享有土地的经营权和对土地产出物包括集体经济利益一定程度的所有权和分配权,不论农民是否参与了“城中村”的建设和劳动,不论农民为“城中村”是否作出了贡献,由于这个集体身份的存在,农民都有权分享“城中村“发展带来的福利。
这样,农民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个不完全的“地主”,即可以不通过付出而获得收入和福利。
这虽然是不公平的,在传统农业的情况下,农民的集体身份对社会福利分配的影响不大,而在由一元社会向二元社会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中,这种集体身份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并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
因此,必须改变农民的身份和土地的所有属性。
改变农民身份就是要象国有企业买断职工身份那样买断农民的集体身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补
偿,或给农民购买社会福利保险,妥善解决农民的
出路问题,变农民为自由职业选择人。
在“城中村”
不断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户籍将会发生变化,由农
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农村村委会这个组织结构也
将发生变化,村委会将变成社区居委会,或变为公
司理事会。
农业工地也将不再是集体性质,将由集
体所有变成国有,原有的农民将保留自己的宅基
地,其余土地都变成国有资产,按国有资产经营方
式实施运作,由国家占有地租和各种经济活动的税
收收入。
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的转变。
达
到消灭“城中村”,实现乡村城市化的目的,从而
使资源得到最优利用。
2、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变村民为股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农村特别是城郊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虽然农
业生产由集体经营变成承包经营,但集体资产仍有相当的比重,有的“城中村”村级所有的企业不公数量多,块头也很大。
全村农民既是村集体经济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村办企业的职员,享受村集体经济的福利和劳动工资的双重收入。
虽然这种集体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农民身份的双重障碍所带来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弊端,使用权得“城中村”资源没有发挥其最大效益,仍然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失去了较大的机会成本所带来的隐形收益。
这种集体经济在一定阶段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成城市经济发展和辐射力的增强,其体制上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因此对这种集体经济也必须实行改造,而改造的方法除了改变农民身份和土地所有权属性外,就是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即把整个村的集体资产进行量化评估,分成若干股份,然后按全村人口或劳动力人数平均分配,使用权农民赢得正当资本积累的好处,也解决了农民的出路问题。
农民将不公占有原集体资产的股份,也可以作为自由职业选择人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不可以继续作为村级企业的职工而获得劳动的机
会。
国家也将赢得因为产权制度改革而理顺的市场体制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3、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变农民为职工。
“城中村”的改造必须因地制宜。
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要采取同一模式,也可采取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办法。
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来考虑,城市中的农村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一定都走工业化的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也是“城中村”改造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休闲、娱乐既是人的生活的一个主题,也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休闲经济也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作为“城中村”应该利用自己独具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通过农业的工厂化、生态化、园林化、艺术化建设,使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成为旅游经济,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面和重要载体,以满足人们的旅游观光的要求,从而使比较利益较低的农业,通过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而发挥出较高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