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本科班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教学点省委党校2014年5月14日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竞争,研究和解决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已成为关键因素,全国各地在城中村改造中做了不少尝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城中村改造的难点:一是改造资金的筹集与改造主体的选择;二是存量土地如何盘活;三是如何排解城中村改造的阻力。
解决这些问题对加速城中村城市化有一定的作用。
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混乱、环境恶劣、治安复杂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各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城中村这一现象并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首先通过阐述“城中村”特征及其改造的必要性,分析了城中村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城中村改造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城中村”的特征及“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一)城中村的特征 (2)(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3)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 (5)(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盲区 (5)(二)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治安形势严峻的问题 (5)(三)职业问题 (6)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6)(一)贯彻“规划优先”的原则,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体系 (7)(二)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素质 (8)(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村民社会保障的城市化 (9)参考文献 (10)浅谈“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城中村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城中村作为多种利益主体矛盾的集合体的现实来看,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调整城市规划,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的农村纳入统一管理,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直接原因。
改造城中村,使其摆脱自身发展的恶性循环并与周边城市环境衔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过程中,由于城乡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投资等诸多原因,许多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的村庄并没有被及时改制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既面临着发展的良机,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问题和挑战。
一、“城中村”的特征及“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顾名思义,即城市中的村庄。
广义而言,城中村是指农村的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属于非农化的村落;狭义而言,城中村特指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也已经转制为城市建设,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会部落。
本文“城中村”是指那些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且隶属于乡镇,居民为农业户口且在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会部落。
其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过速的产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内。
当前,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功能的发挥。
1、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剧烈反差。
全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地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规划跟不上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及时实施及规划管理不严和政策的引导不当。
“城中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空间,人口构成混杂,人群密度大而社会管理薄弱,外来人口较多管理不到位,乱搭乱建。
乱堆乱放导致社会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不同地域、社会地位、心理价值、籍贯、语言的群体在此汇集产生了文化上的冲突和融合。
2.用地、人口的性质和规模难以界定。
首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这类用地的性质一般归为E6类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但其又处在和城市用地交错位置,用地功能难以用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进行界定。
其次,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村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能得到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又能享有国家赋予农民的特权,占地建设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特殊政策。
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建设成本,使出租屋(村民自建房),生意异常火爆。
同时。
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出租屋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也使得这里人口构成复杂,相应的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3.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混淆和疏漏。
首先,在农村行政体制上村集体一把手说了算,很多乡村干部不懂规划,不知道盲目建设是违法的,带来严重后果,给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其次,村民很少有人过问村集体利益及资产,村里很少或者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桐。
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使得“城中村”的管理建设显现出了诸多问题。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的城中村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城中村与城市发展整体需要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如果不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就会受到阻碍。
站在长远的角度分析,从营造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改造城中村是势在必行的。
1、改造城中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城市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可以说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城中村的存在往往占有城市中的黄金地带并且由于缺乏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而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的效益。
因此,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历史现象,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使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方式转变,使城中村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2、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对投资、旅游等方面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
但是,“城中村”杂乱的建筑景观;“脏、乱。
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形象,成为降低了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一个大障碍。
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物质形态、管理体制上改造好“城中村”。
3、改造“城中村”是加强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
“城中村”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其小农经济的观念、生活方式不容易一下子转变过来。
在失去耕作土地后,他们往往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房屋上,以图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
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日聚居杂乱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区的根本原因。
更严重的是“城中村”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因此,改造“城中村”的物质环境,加强社区建设,更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加强城市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城中村”虽然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盲区。
城中村的用地和建设缺乏统一管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建筑杂乱无章,建筑物的间距、通风、采光等均不符合要求服从权力的道路狭窄,管理杂乱,给排水设施差;环境卫生、公共绿地、教育、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二)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治安形势严峻的问题。
城中村出租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来人口,出现了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在原居住地又无法继续待下去的人,采取了出走他乡,四处躲藏的对策;城中村成为他们安全的落脚点。
而城市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把各种有效措施延伸到分散且隐蔽的城中村出租屋,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外来人员钻了空子。
同时也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恶性事件屡屡发生。
由于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成分复杂;甚至其中夹杂了一些负案在逃犯罪分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造成犯罪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危害较大的抢劫、盗窃、凶杀等刑事犯罪明显增加,并向暴力化、团伙化、智力化发展,对社会的危害性加大。
甚至城中村有许多小诊所,无牌游医租几平方米的房子,摆一张台,搭一张小木床。
拉一块白布,支一个吊瓶架就开张,虽然设施相当简陋却生意兴隆。
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虽然也组织人员入村清扫,但却总是“今天扫完,明天又开”。
(三)职业问题。
现化城市代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组织化社会。
城市里除了蓝领工人外,是白领工人和政府公务员。
这些职业阶层一般具有较高文凭和较丰富工作经济,工作较稳定,收入水平较高。
国家对他们的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等方面有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和规定,充分保证他们生活安康,而脱离农业的农民只能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初级行业,不能享受国家提供的培训、就业、住房、医疗、保险。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城中村”改造应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来对待,在实施改造之前超前调整政策,建立一整套相互支持的政策系统,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动摇“城中村”存在的基础设施同时对村民的既得利益给予合理的保护,形成改造后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消除村民因经济利益问题而产生的对抗情绪,引导村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生活方式,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贯彻“规划优先”的原则,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体系。
l、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造理念。
“城中村”改造必须从城市整体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出发,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
政府要重点围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和城市经营理念,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服务上下功夫。
“城中村”的干部群众,要富而思进,加快城市化步伐,树立向现代城市人转变的观念。
2、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有科学严密的规划作保证。
根据各城市的特色和具体实际,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造规划编制的优劣。
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由始至终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规划不仅要考虑物质与环境要素的规划设计,还必须要研究“城中村”改造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规划应从传统的纯物质与环境要素规划,向综合性的、系统的规划方向转变。
(二)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素质。
l、“城中村”以往征地“农转非”人员安置无非是两种,即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