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结合
论文摘要: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课外阅读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
文章认为, 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 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 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 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
其次,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
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
再次, 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
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 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
最后, 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 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 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 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 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
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 写作是倾吐 ,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
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
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
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 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 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 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 区分精读与泛读, 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
在这一方面, 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 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
另外, 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
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 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
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
依我的教学经验, 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
总
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
”如果
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 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
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
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 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
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
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 尤其是大量地泛读, 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 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
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
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 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
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 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
在写作中, 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
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 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 依据我的教学经验, 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
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 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
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 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 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 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