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
培训材料
——山东肥城市小学《科学》教
材培训材料
第一单元 科学是……
1、科学是……
一、问题解答 问题 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 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 学家进行的农业研究、航天探索、试验分析、 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问题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答: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可以大体分成以下 几个部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问题 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 是什么吗?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不 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我 们经常做的象:观察小动物、拆装自己的玩 具、观察太阳、星星等天体等这样的事情都 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所以我们也是在进 行科学研究。 二、教法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课的起始年级,孩子们刚刚开 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对科学这一个新的概 念不了解,也可以说很陌生,而我们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了解科学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 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在第一单元设计了 《我们都是科学家》这一版块,就是为了让 学生理解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第一课 就是《科学是……》这个题目就是一个问题, 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科学到底是什么呢? 本课教材就是按照“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 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重新 认识科学”。
三、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鹦鹉站起来。 制作准备:彩纸、剪刀、曲别针、夹子、铅 笔、金属丝等 制作过程: 1、用剪刀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子。 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 自己的指尖上。 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问题解答 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什么生命的? 答:说它们是有生命的是因为它们都要吃东 西,都需要呼吸,都能够长大,并且有一定 的生命周期,都能够繁殖,对刺激都有反应。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够适应一定的 环境。 3、下面的物体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答: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会持续一 段时间可以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白云就不属 于有生命的物体。 二、教法分析 本单元在开始时就出示了 一首小诗,当我 走进树林和池塘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生命的 物体,后面有个……就是让要我们和孩子们 一起去探究其他的领域去发现更多有生命 的物体。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 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 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 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 命的非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 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 基本特征。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出示小诗让学生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丽,并引导学生你能再接着往下写吗? 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知道的有生命的物体。
2
环节二: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交流讨论:我们要去校园去寻找有生命 的物体,应该注意什么? 2、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环节三:交流研讨 1、交流自己的发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文字、图画、列表等) 2、对比分析:为什么说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环节四:拓展深化 1、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认什么是有生命 的物体,什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2、说出你的理由。 总结。
1
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 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地伸展、卷曲。
2、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问题解答 通过以上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答:通过做这些小制作我们发现在让它们站 立的关键是让它们保持平衡,所以关键就是 把固定物放在物体的底部,以使它们的重心 向下。 二、教法分析 第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科学,这节课就 是让学生真刀真枪的体会科学探究的大致 过程了。在通过学生的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 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加深 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一只纸鹦鹉站起来, 借助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 求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领悟 到“重物加在物体的底部,物体才可以保持 平衡,而且重心越低,物体就越平稳。”这 个道理。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质疑 1、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做好的纸鹦鹉,让学 生观察。 2、引导学生提问题。 环节二:制作纸鹦鹉 1、让学生做一个纸鹦鹉,试试自己做的鹦 鹉能不能站起来。 2、找原因,小组讨论想办法。 3、根据自己的猜想再做。 4、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 5、评价。 环节三:想办法让更多的物品站在你的指 尖。 1、小组合作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让它在你 的指尖站立。 2、展示作品。 3、说说自己的发现或者体会。 环节三: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1、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2、展示交流并评价。
3、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问题解答 1、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答: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 部分,脚底部的肌肉前后做波浪状的收缩和 蠕动时,就使蜗牛缓缓地、轻柔地滑向前去, 蜗牛的足上有一种叫“足腺”的腺体,会产 生黏液,在蜗牛移动后会在身后留下一道黏
3
液。 2、蜗牛吃什么? 蜗牛用齿舌刮取菜叶、果树的叶片和嫩芽来 充饥。 3、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答:在蜗牛的面前放上白醋、酒等刺激物, 它会收缩起触角。 4、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小动物都能够繁 殖、能够长大、能够呼吸、吃东西并且能够 运动。 5、自己定标准给它们分类,你能有几种分 类的方法? 答:可以引导学生从它们生活的环境、外型 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去进行分类。 二、教法分析 本课和前一课同为生物单元,过程和情感价 值观目标基本相似,本课是选择了蜗牛和蚂 蚁进行观察,其实这个是可选的,我们也可 以选择在我们这里比较好寻找的其它的小 动物比如蚯蚓、鱼等,来进行观察。 方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科学课是很生疏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的教学 要尽量地让学生更多地掌握方法,向这节课 就更重视了对学生的方法培养。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研究兴趣,导 入新课。 环节二: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1、观察蜗牛、蚂蚁、鱼等小动物。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探究蜗牛、蚂蚁、鱼 的不同方面的特点。如:活动方式、样子、 它的食物、反应等,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更新的想法。并渗透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教 育。 2、交流发现。鼓励其他小组质疑或互相补 充。 环节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自己的看法,其 他同学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进行补充。 2、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环节四:拓展活动 给常见的小动物分类。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 分类的方法以及分类的依据。
4、动物 植物 人
一、问题解答 1、兔子和萝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不同之处:它们的外形、生活方式和生 活习性不同,兔子能够运动,而萝卜不能运 动。 相同之处:它们都能长大,都要进行呼吸, 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空间。 2、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答: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都能够吃东西, 都能够繁殖后代和发育,都会死亡,都要呼 吸,都需要水分、都会长大,对事物有一定 的反应,都有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之处:人会用语言交流, 人的大脑发达,人会思考,有思维,会发明 创造,最根本的是人会劳动。 3、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 相同之处? 答:动物、植物和人都是有生命的,都需要 空气、阳光、水分和一定的空间。 动物和植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 能够运动,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 否有思维、是否会劳动,能否用语言交流。 用圈图的方式来表示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 关系。 有生命的物体
本一年生或多年生等来分。 二、教法分析 本课在了解了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哪些基本 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 组成部分——植物进 植物的生长特点”到“观察植物的某一部 位”,本课的半拍始终围绕这位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有整体到局部德比观察,获取有 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 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 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整体认识校园植物。 1、你认识我们学校里的什么植物? 2、这些植物在什么地方,我们去观察它, 需要注意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高矮排队等)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跟随指导。 4、汇报交流。 环节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1、激发学生再去观察的兴趣,并让学生选 择自己喜欢的部位去观察,比如:树皮、树 叶、花等。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去观察? 3、交流讨论,互相补充提出更好地建议。 4、二次观察。 5、交流发现。 环节四: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并给植物分类。 1、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些图片上的植物吗? 你还认识什么植物? 2、给植物分类。 总结
2、校园里的植物
一、问题解答 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生长环境,说说它 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棕榈树生长在操场边,阳光照射充足的 地方;浮萍生长在水塘里,有水的地方;种 在花盆的橡皮树和在沙土中的仙人掌;在墙 壁上爬的爬山虎。 2、植物的叶序 植物的叶子的生长形式叫做叶序,植物的叶 序共有四种方式:对生、互生、轮生和簇生。 3、花的形状 花的形状又叫做花序,花序的种类很多:总 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伞房花序、 头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和聚伞花序。 4、你观察到的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很肤浅, 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材料, 以便上课时用。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课前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材料,做好记 录。 环节一: 与学生谈话: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会想 到什么? 环节二: 1、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科学家工作的资料。 2、你觉得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去分析科学 家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环节三: 在你的生活当中,你和有没有象科学家一样 的经历? 1、引导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非常想做的事 情。 2、为什么自己要做这样的事情?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科学是什么? 我们平时由于好奇心做的一些事情有些就 像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们也是在 做科学。 环节四:制作一个会动的小人。 这是一个制作活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学习兴趣。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 这样的方法,做一些其他的东西,以培养他 们的发散思维。 在玩的同时向学生讲述英国人罗杰特也在 这样玩的过程中有了重要的发现,后来人们 利用他的发现发明了电影。目的是为了让学 生体会“小发现成就大科学”。 三、实验制作 制作名称:让小人动起来 制作材料:一张长 30厘米、宽 10厘米的白 纸,彩笔、铅笔 制作过程: 1、准备一张长 30厘米、宽 10厘米的白纸, 将白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 同、神情不一的小人。 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支铅笔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