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最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
2
一、主干知识解析:
3
1.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4
5
2.自然带的形成,如下思维简图:
6
7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如下图:
8
①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
9
10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11
12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
13
常绿硬叶林带、
14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苔原气候----苔原15
带、
16
冰原气候----冰原带
17
②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是温带荒
18
漠带,其外侧是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又叫萨瓦纳带;
19
③气候相同但因地势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

20
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但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21
恒河平原、印度半岛西海岸等);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22
干高原等)。

④同一气候类型对多种自然带,
23
24
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25
带草原带(外部);亚寒带针叶林带(中高纬)
⑤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和温带海洋
26
27
气候(大陆西岸),对应的是同一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8
⑥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东西方向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29
⑦亚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东岸是亚热
30
带常绿阔叶林、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1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下结构图:
32
33
34
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35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36
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

如:
37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38
叶阔叶林带;
39
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40
阔叶混交林带)
41
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42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明显,自
然带东西更替,南北方向沿伸。

如:
43
44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45
叶林带
(沿海------------------内陆-----------------
46
47
沿海)
48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也叫垂直地带性),在中低纬的高山表现明显。

49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

50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51
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52
53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析与判读
54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着水热状况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自然带呈现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55
56
律。

这种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规律相似。

57
一、影响山地垂直带的因素分析
58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
59
(1)纬度
60
若海拔相当,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61
62
(2)海拔
63
若纬度相当,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64
海拔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65
(3)相对高度
66
若纬度相当,山顶与山麓的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相对高度越小,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67
68
2、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
69
70
(1)纬度
71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状况越好,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72
纬度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73
(2)坡向
74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阴坡分布的海拔更低。

75
76
77
二、山地垂直带的判读方法
78
1、通过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温度带
79
基带是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如某山地的基带是80
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81
2、通过山地带谱数量多少判定所处纬度高低
82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少,山地所处的纬83
度越高。

84
3、通过南坡与北坡同类自然带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
85
如果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向阳坡,则该山位86
于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

87
4、通过南坡与北坡自然带谱的数量判断南北半球
88
一般情况下,山地向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谱的数量多于阴坡。

如果南坡自89
然带谱数量多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向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
90
反之,则为南半球。

91
92
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93
94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95
作用。

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
96
97
①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气温高时雪线也高。

98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99
—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在200米以下,
100
②雪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成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101
雪线越高。

102
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103
西段向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104
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105
2.地貌因素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106
①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
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107
108
②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
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109
110
位置也较低。

111
③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的雪线
位置较低。

例如,我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5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112
113
为3500——3900米。

114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115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
116
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海拔
117
高度要低。

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
——3000毫米,在同等气温(低于零摄食度)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118
119
形成降雪,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
120
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
可能形成降雪,雪线高度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

121
122
②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
123
西北增高的趋势。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雪线高度为4500——5000米,至高原内
124
部,中喜马拉雅山北翼、冈底斯山等雪线高度为5800——6000米,珠峰北侧东
125
戎部冰川以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龙冈日雪线高度达6200米。

126
③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
生了大量的降水。

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127
128
④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
129
雪线比北坡高。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脉,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的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130
131
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132
133
134
三、巩固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