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犯罪类型理论
3.职务性犯罪,包括贪污、欺诈销售、假广告、 价格垄断、隐瞒收入、黑市交易、违反时效规定 违反反托拉斯法。
4.政治性犯罪,包括叛国罪、煽动暴乱、间谍、 破坏、违反兵役法、战争中资助敌方以及其他规 定为犯罪的敌对行为。
(六)犯罪行为模式标准
5. 破坏公共秩序犯罪,包括酗酒、流浪、破坏社 会秩序的行为、卖淫、同性恋、交通肇事、毒品 成瘾。
形式犯罪是指在构成要件上不以侵害法益及 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的发生为必要条件的轻微犯 罪,这类犯罪在行政犯中大量存在,诸如违反道 路交通法或食品卫生法等犯罪。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3.既成犯罪与继续犯罪。这是以犯罪是否完成与 侵害法益之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区分的。既成犯 罪。是指犯罪结果已经完成;继续犯罪则指这种 犯罪行为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发生。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2.实质犯罪与形式犯罪。实质犯罪是以侵害法益 或者会发生侵害法益之危险为必要条件的犯罪。 在这类犯罪中,又分为以对法益造成现实侵害为 必要条件的侵害犯罪和必须具有发生侵害法益的 危险即可成立的危险犯罪两种。对个人法益的犯 罪,大部分是侵害犯罪,而危险犯罪则大多但是 在纵火罪等场合。
第六章 犯罪类型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严金海
引子
犯罪现象错综复杂,犯罪主体及其行为 千差万别。如何对犯罪进行分类,是犯罪心 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第一节 犯罪类型及其研究概述
介绍犯罪类型的相关概念。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现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一 是犯罪人存在着差别,如性别、年龄、个性、 经历、职业、文化程度等存在差别。二是犯罪 原因、动机、目的、性质和犯罪行为方式千差 万别。三是犯罪侵害的客体即社会关系错综复 杂。四是法定的犯罪存在着时代、阶级、国家 与地区的差别。
(二)反社会标准
反社会性即反道德性。以有无反社会性,可 分为:
1.自然犯罪。罗法洛认为:自然犯罪(natural crime)是违反一般人所共有的怜悯(pity)与 诚实(probity)两种道德情绪之行为。如杀人、 伤害、盗窃、抢劫、强奸等行为。这在所有的社 会或政治制度下都自然地被作为犯罪看待,不需 要由法律加以规定。只有实施了自然犯罪的人, 才是真正的罪人。
(四)犯罪行为性质标准
2.暴力犯罪,指使用暴力实施的犯罪行为,如伤害、杀 人、胁迫、妨碍公务等。这类犯罪基于人类争斗本能及 攻击欲的犯罪行为。儿童、少年表现为打架斗殴等行为
3.风俗犯罪,指与性有关的犯罪行为,如强奸、猥亵等。 这是基于人类性欲和生殖本能的犯罪行为。儿童、少年 表现为性游戏等行为。
4.破坏犯罪,指隐秘性的破坏行为,如放火、爆破建筑 物、颠覆列车等。这是基于人类破坏本能的犯罪行为。 儿童表现为玩火、恶作剧等行为。
6.传统犯罪,包括抢劫、盗窃、抢夺和结伙盗窃。 7.组织性(有组织)犯罪,包括讹诈、有组织的 卖淫、有组织的赌博、麻醉品垄断。
8.职业性犯罪,包括信用诈骗、盗窃商店、扒窃、 伪造货币。
二、犯罪人分类
犯罪人分类的标准也较复杂。
(一)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意大利龙勃罗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 四类:
3.对国家法益的犯罪,包括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 犯罪,如叛乱罪;有关危害国家权力和职能的犯 罪,如渎职、妨碍公务等。
(四)犯罪行为性质标准
日本犯罪精神医学家吉修夫将犯罪行为分为 下列五类:
1.财产犯罪,指一切以获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如盗窃、诈骗、伪造、赌博、抢劫、恐吓等暴力 性财产犯罪等。这类犯罪基于人的获利本能、营 养欲望及伪装本能、显扬本能的犯罪行为。儿童 少年表现为偷窃、说谎等行为。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类型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标 准的基本内容包括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 行为等方面。但实质的犯罪人类型和犯罪行为 类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应取多元标准。
犯罪科学研究结果显示,犯罪类型具有明 显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受经济、政治、文化等 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犯罪类型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
四、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划分犯罪类型应注意三点:
(一)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
进行分类的目的,显然影响划分标准。因 此,应根据具体的研究或实践目的,来进行有 针对性的划分。
(二)注意犯罪行为分类与犯罪人分 类的区别与联系
犯罪行为分类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相同性质 和特点的犯罪行为所作的分类;犯罪人分类是 按一定的标准对相同属性和特点的犯罪行为主 体所作的分类。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又 通过犯罪时犯罪人的内在心理机制联系起来。 因此,都应关注对心理机制的分析。
(三)采用多元统一的标准
按单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无法实现划分犯 罪类型的多种目的。所以应坚持多元标准。
第二节 各种犯罪类型理论
介绍具体犯罪类型的理论。
一、犯罪行为分类
犯罪行为千差万别。按其分类的标准也较 复杂。
(一)社会危害性标准
以对社会危害性大小为分类标准。贝卡利亚 认为:衡量罪行轻重的真正标准是犯罪行为“使 社会遭受到的危害”,而不是犯罪人的意图、被 害人的身份、罪孽的轻重。他的划分为:
(三)类型间的交叉重叠
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可能有多种原 因、多种动机同时驱使;同样的犯罪原因与动 机,也可能导致多种犯罪行为。因此,以犯罪 行为及犯罪原因和动机来划分犯罪类型难免交 叉重叠。
每一类型犯罪主体,可能实施不同类型的 犯罪行为;每一类型的犯罪行为可能由不同类 型的犯罪主体所实施。因此,这类标准也难免 交叉重叠。
(一)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默奇尔在《体型与性格》 中将人分为三种体型,并认为与性格相关。
瘦长型:性格文静,沉默寡言,孤僻。 斗士型:性格固执,认真,举动粗暴豪放,情 绪急噪。
矮胖型:喜怒无常,易动感情,友好,愉快。 作者于1955年提出,斗士型主要与暴力犯罪
从差别中发现共同点,按一定的原则标准, 对犯罪现象进行按性质、特点的分类,就是犯 罪类型。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是由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 犯罪类型应包括犯罪人类型和犯罪行为类型。
不同类型的犯罪人可实施同一类型的犯 罪行为;如财产犯可以是少年、成年或男犯、 女犯。
同一类型的犯罪人也可实施不同类型的 犯罪行为。成年男犯可以实施财产、信仰、 等不同犯罪。
二、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
研究犯罪分类,有助于了解犯罪性质、原 因、特点,预测犯罪现象,修改刑事立法,调 整刑事政策,也有利于揭露和惩治犯罪,提高 矫治罪犯的效能。
(一)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
任何刑事法律规定的制定与修改都必须依 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研究犯罪的规律,进行 科学的分类,是法律法规制定的根据。
4. 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依行为人的积极行为 而进行的犯罪,被称为作为犯罪,多数犯罪均属 作为犯罪。有些犯罪是通过行为人消极地不作为 而产生,如遗弃。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5.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行为人预见到或放任行 为危害后果的发生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因违反客 观的能力义务而引起行为侵害结果的发生是过失 犯罪。
1.“直接破坏社会或者使它的代表者死亡”的行 为。
2.“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生命、财产和荣誉” 的行为。
3.“同法律为了社会的福利而规定的每个公民应 当作为或不作为的事情相抵触”的行为。
(一)社会危害性标准
贝卡利亚认为:第一种类型对社会的危害性 最大,是最严重的犯罪,应予严惩;第二种类型 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次之,惩罚应轻于第 一种;第三种类型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小 是轻罪,惩罚应更轻些。
(二)有利于刑事司法实践
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的立案、侦察、询问、 起诉及对罪犯的矫治等一系列工作,都离不开 对犯罪类型的分析研究,并自觉地运用犯罪心 理学对不同类型犯罪原因、犯罪心理特点和犯 罪行为特征的研究成果。犯罪分类的标准科学 与否,直接影响司法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准确 性。
(三)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与预防
(二)反社会标准
2.法定犯罪。与自然犯罪相对的是法定犯罪 (legal crime)。法定犯罪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 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法律上规 定该行为应受一定的惩罚,才成为犯罪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否违法犯罪,往往与社会、文化或政 治制度、政策的规定及变动相关。如偷税、风化 罪、危害国家安全等。
(一)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意大利龙勃罗梭认为,在囚犯中约有1/3是 生来犯罪人。有1/3是具有边缘生物学素质的人, 还有1/3是机会犯罪人或偶发犯罪人。
(一)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划分犯罪人类型的方法 师承龙勃罗梭,但稍微修改: 1.生来犯罪人。 2.精神病犯罪人。 3.偶然犯罪人(机会犯罪人)。 4.激情犯罪人。 5.习惯犯罪人。
根据对影响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发生的原因、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成果,可以大 致预测未来犯罪类型心理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四)可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 犯罪科学研究水平
该类研究是深入认识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和方法。该类研究能有力地促进犯罪科学的进 步。
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困难
(二)心理学本身的困难
根据心理学理论如人格特征理论划分犯罪 人类型也存在难题。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以外的 时间,都与普通社会成员一样守法地生活着。 但是犯罪前后,从人格上看,是同一人格的连 续体,而非不同的人格特征。而且目前并没有 发现有独立的、与犯罪相关的独立人格。
另各种人格分类理论,对人格本身的认识, 也多属于思辩的、或经验的结论,而非有严格 的实验根据。具体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如 此。
(三)侵害利益标准
从刑法学角度,依侵害不同的利益,把犯罪 分为: 1.对个人法益的犯罪,包括对个人生命、身体的 犯罪,如杀人、伤害等;对个人信用、名誉的犯 罪,如诬告、损害名誉等;对个人财产的犯罪, 如盗窃、诈骗等。
(三)侵害法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