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的种类1.鱼类(活鲜)大黄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
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
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
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
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
下颌稍突出。
侧线鳞56~58,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鳞8~9枚。
背鳍具9~11鳍棘,27~38(一般为31~33)鳍条。
臀鳍具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
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唇橘红色。
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
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
椎骨26~27个,有时25个。
分布种群大黄鱼大黄鱼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
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
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种群:①东海北部、中部群。
分布于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包括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附近。
②闽、粤东群。
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嵛山岛以南至珠江口)。
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
③粤西群。
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
生物习性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
产卵鱼群怕强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小的混浊水域。
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
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
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
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
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
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
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
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
大黄鱼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鱼的溶解氧临界值为3mg/L左右,稚鱼则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养成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则易造成缺氧浮头导致死亡。
繁殖规律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深一般在东海、黄海区不超过20米,但在岱衢洋产卵场最深可达20~30米,在南海区不超过30米;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
中国沿海大黄鱼的产卵场约10个,有江苏的吕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及乐清湾,福建的官井洋、东引渔场,广东的南澳渔场和硇洲岛渔场。
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旺汛期浙江产卵场水温达17~19℃,20℃以上(吕泗洋为21~22℃,官井洋22~24℃)时渔汛结束。
产卵场盐度范围在吕泗洋和官井洋为28~31,岱衢洋和大戢洋为17~28。
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
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由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
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
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各群中个体的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的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
粤西群的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
闽、粤东群的大黄鱼处于上述两群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
大黄鱼最大个体全长可达755毫米,重3.8千克。
近年来随着捕捞量的逐渐加大,高龄黄鱼几乎已经绝迹。
洄游渔汛春季中国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
东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区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
亲鱼于四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吕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产卵场。
产卵期为5~6月。
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
9月还有较小鱼群到江苏、浙江近岸产卵,形成秋汛。
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
闽、粤东群的北部群体主要在闽东渔场产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东引渔场产卵,另一路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白犬列岛、马祖岛等分3~4批进入三都澳内湾,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产卵。
秋末冬初分散于各处索饵的鱼群开始在四礵列岛一带形成秋冬季大黄鱼汛。
此后随水温下降,一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一部分鱼群继续向四礵列岛以南游去。
闽、粤东群的南部群体其生殖洄游在珠江口以东沿岸海区开始较早,1月鱼群开始由外海集中到达汕尾,转向东北方向洄游,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
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
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
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
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鱼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2、雅片鱼鸦片鱼是鲆鱼的别名之一。
为硬骨鱼纲,鲆科,是比目鱼的一类。
体侧扁,不对称,两眼都在左侧。
口前位,下颌有突出。
前鳃盖骨边缘游离。
有眼的一侧皮肤呈暗灰色或有斑块纹,无眼的一侧皮肤为白色。
鲆鱼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热带或温带的海洋中。
我国沿海各地也多有生产。
主要可供作鲜食或制成罐头及咸干制品。
鱼肝可提制鱼肝油。
特别是牙鲆品种是我国黄海及渤海的名贵鱼类,和比目鱼的其他品种一样是季节迎时风味名菜佳肴。
原料别名:牙片鱼、偏口、蝶鱼、雅片鱼、牙鲆鱼、左口、比目鱼、鸦片鱼、大地鱼鲆鱼能肉质细嫩而洁白,味鲜美而肥腴,补虚益气,但不宜多食,有动气作用。
相关人群一般人群都可食用。
食疗作用鲆鱼味甘,性平,无毒;能补虚益气。
鸦片鱼,身上的肉更好吃,价格贵,国内不多见。
鸦片鱼(牙鲆)的鱼身很多都出口日本做生鱼片了。
鸦片鱼是一种俗称,学名称牙鲆,又由于其眼睛生在一边,又叫比目鱼,它属硬骨鱼纲鲽形目,产于俄罗斯和我国交界地区,肉质鲜美,含油脂量较高,特别是鳍边和皮下含有丰富的胶质,为许多食客所推崇。
常见鱼头。
3、小嘴鱼1.小嘴鱼(学名高眼鲽),又叫长脖鱼,属于小偏口的范围,因嘴小而得名。
这种鱼体侧长扁,长度在20厘米,重量在200克左右者居多,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是生存区域相对固定的鱼种。
小嘴鱼主要生存在太平洋西部近海,在我国,黄海和渤海最多,东海零星可见。
乳山近海,是小嘴鱼常年定居的地方。
小嘴鱼不仅肉细嫩,味鲜美,而且小刺少,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高眼鲽是一种海鱼。
高眼鲽名称颇多:高眼、偏口、比目、地鱼、扁鱼,岛城老百姓一般称它高眼、偏口。
体长侧扁,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克左右。
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位于头背缘中线上。
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无斑纹。
无眼一侧,即图片背面为白色,圆鳞。
拉丁名:Cleisthenes herzensteini俗名: 高眼、长脖、偏口、片口、比目、地鱼、扁鱼。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鲽形目,鲽科形态特征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狭长。
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位于头部被缘的正中线上。
口大,前位,左右对称。
有眼侧大多被弱栉鳞,间或杂以圆鳞。
无眼侧被圆鳞。
侧线几乎呈直线状。
背鳍始于无眼侧。
有眼侧的胸鳍较长。
尾鳍呈截形。
生物学特性近海冷温性底层鱼类。
冬季栖息于水深60-80米的水域,有的在180-270米深度可见。
翌年春末夏初向浅海移动。
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生殖期,之后散布于30-60米的海域索饵。
3龄左右性成熟。
黄海北部为主要产卵场之一。
卵浮性,圆形,卵径0.80-0.91毫米。
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次为虾类、头足类、棘皮类和多毛类。
经济意义肉味美,富含蛋白质,为港养对象之一。
高眼鲽长不大,平,薄,常油炸,油炸偏口是岛城小餐馆常见的一道菜。
高眼鲽属于冷水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4、多宝鱼多宝鱼属于鲽形目鲆科,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
身体扁平近似圆型,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无硬体且较长。
多宝鱼雄性一年达到性成熟,雌鱼二年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
人工培养的亲鱼,在控温控光的条件下,全年都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目前进行人工繁殖的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产品名称:多宝鱼(漠斑牙鲆)原产地:美国中西部学名:漠斑牙鲆(Panalichthys lethostigma)英文名:Southern Flounder,又名南方鲆科目:隶属鲱形目,鲆科,牙鲆属。
多宝鱼即漠斑牙鲆,中文名“大西洋漠斑牙鲆”。
英文名:Southern Flounder,又名南方鲆。
据资料介绍:多宝鱼学名大菱鲆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其身体扁平、略成菱形,褐色中隐约可见黑色和棕色的花纹。
由于游动时体态十分优美,宛如水中之蝴蝶,故又称“蝴蝶鱼”。
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
其肉质鲜美,比日本鲆更为细腻滑爽和富有弹性。
该鱼具有抗病力强、较耐高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易运输等特点。
在国外,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倍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经济价值多宝鱼生长迅速,从产卵孵化到养成商品鱼出售(0.8~1斤)仅需10~12月时间,当年投资,当年获利受益,而且其经济价值高、饵料转换率高、抗病力强、耗氧量低、适合高密度养殖,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养殖品种。
多宝鱼皮下和鳍边含有丰富的胶质,头部及尾鳍均较小,鳍条为软骨;体内无小骨乱刺,内脏团小、出肉率高,肌肉丰厚白嫩,胶质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润皮肤和美容的作用,且能补肾健脑,助阳提神;经常食用,可以滋补健身,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中国的食用方法为清蒸、清炖,也是做生鱼片的好材料,其鱼头、骨、皮、鳍也可以做汤。
食用价值这种鱼对欧洲人来说并不新奇,我国引进的鱼种。
来自英、法、德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