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的启蒙读书笔记

刑法的启蒙读书笔记

刑法的启蒙读书笔记【篇一:刑法的启蒙】《刑法的启蒙》之读书笔记与疑问法律是不是以追求正义为目的?当然不。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无数先贤哲人给出了浩如烟海的回答,但是在这些浩如烟海每每读起来都无比正确的答案背后,却隐隐有着一个神秘的背影。

那个背影就是不同先贤哲人所处的不同背景,他们的出生,接受的教育,身处的社会阶级以及这个阶级代表的利益的不同决定他们的思想。

马克思连生活都需要恩格斯的资助所以他的哲学闪烁着无产阶级的光芒,孟德斯鸠自身作为一个贵族在《论法的精神》里自然而然的赞同贵族共和制。

当然本着世事无绝对的态度,总有个别人站在他们阶级的对立面,比如恩格斯。

但从宏观来看,这种人和思想的出现是偶然。

所以:你身处的位置决定你的思想。

那么你的思想必然代表你的利益。

换句话说:每个人追求的正义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正义,那么真正的正义将隐而不现。

哈佛公开课教授桑德拉认为,只有在“无知之幕”的背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正义。

在国王看来专制才符合正义,对乞丐而言吃得饱就是最大的正义。

在无知之幕的背后,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国王还是乞丐,你才会得出真正的正义。

但是我们知道,一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以,根本无法得到绝对的正义。

没有绝对的正义,法律怎么追求?也许你会说:没有绝对正义,还有相对正义。

问题就在这个相对上。

来看看我们的思修上是怎么定义法律的: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反映的由特定的社会生活资料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规范体系。

也就是说:法本身的相对的,其本质无非是一个工具,目的只有一个: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康德说:人是目的。

换言之,人是不能作为工具的。

综上所述,法律是一种工具,那么这个工具在整个社会到底是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人们,并非全体人类的,先根据自己国家习惯传统具体情况达成一个共同理念追求,在这个追求之上,建立法律?还是先建立法律,然后人们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追求各自认为的美好生活?听起来,前者似乎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形成过程,后者更带有专制法律的意味。

再回到前面所述,法律是工具,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但是必须指出一点:法律并不是仅仅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我们知道真正政治革命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拉开了人类近代历史上的真正法律的大幕。

法律追求的是公平,并非绝对正义,这里面带有一点平衡的意思。

平衡什么呢?当然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两股不同势力。

法律就是这两股势力互相妥协的工具。

根据马克思哲学的辩证观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其实相辅相成的,没有被统治阶级,就没有统治阶级。

他去统治谁呢?所以统治阶级需要借此打压控制被统治阶级,这时常采用严刑峻法,一般出现于时局不稳定斗争激烈之时。

当被统治阶级被打压到一定程度,统治阶级又会采用相对宽松的手段缓和矛盾。

相对于其他的法律,刑法更加具有威慑性和强制力,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更能体现统治阶级要求。

按照边沁的功利主义的理论则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得最大利益。

既然为了最大多数的人的最大利益,就需要刑法发挥它的作用。

刑法的作用有2,其一是针对不可教化之犯进行惩罚制裁,隔绝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借以达到威慑遏制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力量的效果,例如死刑、无期徒刑。

其二是针对可以教化之犯进行教育。

可以教化之犯的认定主要在于他们所犯的罪行和刑事责任所达到的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手段残忍和无心之失哪怕会造成同样的后果,其行为人内心的主观态度恶性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刑法量刑确定罪名的时候,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害性两者缺一不可。

但二者却不是平均比例,社会危害性为主,人身危害性为次。

如果两者比例平均的话不妨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手段极其恶劣的杀猫和手段极其恶劣的杀人,得到同样的刑罚。

如最近的教师虐童事件中,毫无疑问从人身危害性而言,手段及其恶劣,从人的天性而言简直就是挑战人的道德底线。

但是法律毕竟是客观的,她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定罪量刑,至少对象范围是特定的。

再如“云南赛药鑫案件”从社会危害性而言导致两个生命的消失,从人身危害性来讲,先强奸杀人加上摔死对他毫无威胁的幼童,主观极其恶劣,完全属于不可教化之犯。

如果对于这样的不可教化而强制教化,只能扩大教化的范围,使人们丧失对刑法的畏惧对法律的信仰。

从而社会秩序失常。

我并非一个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忠实拥赘。

为最大多数人谋得最大利益。

那么那些少部分人怎么办呢?特别是无辜并不对大多数人具有危害性的那些人,如果为最大多数的人某得最大的利益而不得不牺牲他们的利益。

我认为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这种牺牲不可避免,最大多数人必须因此对他们做出补偿。

如社会对烈士进行优待。

凌晨行文至此,点滴心得所致,逻辑混乱不忍直视,然却在理智控制下得出的结论:法律是工具。

完全颠覆我学法律之初伸张正义的一腔热血。

世事海海,难以名状。

【篇二:刑法读书笔记】刑法学 ---leeshang联系方式:********************【案例分析】《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法条分析评判故意伤人罪的基点很清楚是是否故意杀人,而非杀人的数量,往往人们主观上认为一位杀九个的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不为过,而上海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就毒死一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是太重了,这是不知刑法的无知表现。

故意杀人构成是事实,依法条应当先从死刑开始判决再由重及轻的判,复旦大学的投毒案被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更是基于(1)这是一次精心预谋的杀人(2)投毒者是为专业人士,认识清楚(3)投毒者的主观恶性是非常的大(4)案发后投毒者没有向被害人家属求谅的态度。

【司法背景】在中国不能够忽视中国的司法背景而盲目的推崇西方式。

重庆的遗弃老人案件审理时,中国法官就主动地下乡叫上全村的村民来开庭审理,在西方不良媒体的报道下,似乎中国对司法很随便,但实际上这是十分高效且正确的做法,若是按照正式的审理将全村人民叫到法院去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这不仅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法官下乡,直接对民众进行普法教育,人民不仅知道了这是犯法的而且还提高了法律意识,更加显得官亲民。

【刑法心得】任何知识终将回头影响处理知识的人,刑法是在恶缘的漩涡里打转的知识领域,这了冷肃如冬日的知识,会映照出刑法研究者独特的心灵。

表面上看,刑法及尽所能地约束自由,实际上是靠其独有的威慑力在捍卫着人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平静与安宁。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机能、目的、任务、体系刑法的结构:刑法总则与分则,总则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刑法的制定根据中国宪法和司法实践一、刑法的概念广义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渊源:刑法典(含修正案,修正案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不能直接引用)、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这两者在中国是没有的。

附属刑法在日本和韩国有,附属刑法即依附于其他经济行政法规的刑法)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部门法,刑法具有阶级性质,也具有法律性质如下:1、规范内容的特定性: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2、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所有的社会关系均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之中,刑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可以剥夺人的财产、自由、生命。

4、其他法律的保障性:是其他法律的保障,理应不提前介入,但是像如今的借记卡拖欠,信用卡诈骗等老是越级审理,十分的琐碎。

三、刑法的任务 --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政治: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权利: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秩序: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惩罚与保护的有机结合】四、刑法的机能:行为规制、法益保护(国家、社会、个人)、人权保障(不能法外用刑)五、刑法的目的:惩罚犯罪保护法益六、刑法谦抑理念刑法具有滞后性,能够用经济、行政、其他手段解决的不用刑法,在人民的生活中刑法的介入是越少越好。

【案例】处女妓女案银行贷款案如今的的犯罪高发,不是因为刑罚不够重,而是因为黑数太大,人们总会存有侥幸的心理去犯罪,刑罚应具有必然性和及时性,往往到达刑罚阶段所罚处的都是以往的事,那当时是做什么了呢,若能即刻马上对犯罪查处,不用很重的刑罚也会起到很好的惩治的效果的。

【思考】刑法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活动的介入度应到何种程度?七、刑法与道德之界横观世界法制,在法制程度越高的国家,法制与道德的界线就越不明显,在法制程度越低的国家,法制与道德的界线就越分明【案例】一厘米自主权--良知准则德国法官判词:作为警察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自主权。

这是你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的伦理道德底线。

二、刑法发展的历史一、外国1.巴比伦的汉莫拉比(启蒙时期)2.启蒙思潮与刑法发展格老秀斯自然法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案例】纽伦堡审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个孤独漫步的人》推荐书目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3.古典学派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边沁4.近代学派李斯特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二、新中国刑法发展1.创立、发展时期(1949.10-1957上半年)1) 全面介绍、学习苏联刑法理论2) 参与配合刑法典的起草工作3) 死缓制度的提出4) 学术问题开始上升为政治问题,主张反革命罪,有未遂观点的学者后来被打为右派2.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1976.10)3.复苏繁荣时期(1976-)1976-1980 粉碎四人帮1980-1988 制定宪法之后立刻就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1988-1997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1997- 今刑法全面修复【论八大关系】一统天下分庭抗礼基础理论热点问题刑法理论司法实务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法科学生法官检察官坚守变革国际化本土问题刑法学相关学科三、刑法解释一、两个基本问题1.刑法需要解释吗?第一,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生活变迁、观念改变,只有经过解释,才能【篇三:西窗法语读书笔记】法政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西窗法语》读书笔记班级:2012级法学汉班学号: 20121105513姓名西镇指导教师:李春晖2013年7月《西窗法语》读书笔记法政学院 2012级法学汉班西镇指导教师李春晖一、作者简介作者刘星,1958年生,北京人。

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

1981年在中山大学法律系读本科,1985年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5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88年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8年至2000年,在中山大学法律系任教。

1996年至1997年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