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分析,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地位;作用当时代的发展使世界变成地球村,跨文化交际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在文化学或语言学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研讨。

笔者注意到,虽然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与语言媒介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均能以联系的观点承认彼此的密切关系,但对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却始终缺乏清醒的认识。

本文认为,包括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在内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主要是以交际者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不是共通性的解读而实现的,这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主要是从个性而非共性认识事物的原因。

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

对于文化差异的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我们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从习俗文化、概念文化、思维文化等方面入手,对于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解读,是我们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首先,我们可以从习俗文化这一显性差异文化入手了解文化背景。

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于这种习惯化的文化,本族人已习以为常。

但外族人在同本族人的交际中却往往不知就里而违反这些习惯,使本族人就无法接受。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的,如果他们都把自己民族文化对世界的看法视作全人类的共识,是天经地义而又自然合理的,其合理性是任何思想方法正确、有智慧会逻辑思维的人都会承认的,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对习俗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而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遭遇文化交际的难题。

这就是由于对习俗文化差异性的无知造成的误解。

而消解的办法,终究在于彼此对他民族习俗文化的了解。

其次,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概念文化。

和习俗文化一样,概念文化同样提供了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背景。

“你什么时候请吃糖啊?”这是中国人问及婚事时常说的话,但这句话外国人往往听不懂。

“糖”在这里已不是那种有甜味的特定的食品,而成了办婚事的代名词,概念的内涵已与原词大相径庭。

如果外国人不了解“吃糖”这个汉文化概念,中外跨文化交际就会在这样一个小问题上卡壳。

再次,了解文化背景还应考虑思维文化因素。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布局上反映出来。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思维格局是言语交际不可缺少的。

微观的思维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具体的语法逻辑格式和言谈格式中。

就语法格式来说,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往往显示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

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惯于句首冠以话题,然后再对这个话题加以陈述。

这个话题往往是交谈中上文所讨论的,或是说话人想要讨论的。

例如:“婚姻的事我做主。

”“饭吃完了。

”“走路要走人行道。

”但在英语中,句子格局的安排则更倾向于“主语+动词+宾语”的样式。

因为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动词具有各种形态变化,句子格局的安排必然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

就逻辑格局形式来说,汉语的全称否定判断形式在英美人理解中都是部分否定。

如果我国的涉外婚姻组成的家庭中有什么影响夫妻和谐的因素的外,那么,其中应包括对彼此民族思维文化差异的不了解这一点。

既使是从这一点,我们也能体会到对思维文化差异这一文化背景的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跨文化语用(Cross-culture pragmatics)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场合中的运用。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不能完全达到或是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的差错,被称为跨文化语用失误。

虽然语用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交际者对文化差异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说话的方式的错误、表达习惯的偏差或者不合时宜的表达是造成这类失误的主要原因。

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就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语用的准确率。

汉语中“中学毕业生”,英语应怎么说呢?英国人说a high school graduate。

这跟汉语差不多,可是英国人的名称为a school leaver。

而对美国人说Tom is a school leaver,他便认为是dropout即辍学学生。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差异,好好的中国“中学毕业生”就会在美国“辍学”了。

汉、英代词并不总是两两相当的。

“我校”可译为my school,也可译为our school 。

“我军”只能译为our army,不能译为my army。

这些都是文化差异为跨文化语用设置的障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常说,“这人气得脸色铁青”,而英语却说,His face was white with anger。

汉语“青眼”、“青睐”表示喜爱或重视。

英语green-eyed却表示妒忌。

汉语眼红表示“妒忌”,英语red-eyed却表示失眠(如red-eye flight,指路程很远,睡不好觉的飞行)。

“柑、橘、橙”在我们看来是三类,英语却统称为orange。

“龙”(dragon)在中华民族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尊神,是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个字常被人们组成表达欢乐祝贺场合的词(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王”)。

西方人恰好相反。

英语国家的人把小鸡(chicken)比作“胆小鬼”,常说You chicken,而中国人把老鼠当作“胆小鬼”,因而有“胆小如鼠”之说。

英语中用老鼠(mouse)来形容某个人很穷,因而说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类话来。

在中国给上大学的儿子钱花,是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即使是结婚成家后仍然依赖父母的都不在少数,何况是供孩子念大学?可是对于崇高独立精神的西方人来说,孩子一到成年,父母就不再有赡养的义务,文中的父亲说出那样的话,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这种差异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全文。

走在美国大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或黑色的小轿车上有这样的话:“I am yellow.”有些中国人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在汉语中黄色除了表示黄颜色以外,再就象征腐败堕落,特指色情。

在英语中则不同,yellow 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的报纸以外,通常还用作俗语,表示儒弱的、卑怯的。

另外,随着国际上运用黄色作为出租车的颜色,yellow 这个词又带上出租车的涵义。

所以,这里的I am yellow.有两个涵义::①这是出租车;②“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请不要吓唬我”——一则交通安全广告。

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谁能领会得到呢!三、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作为反映现实的语言自然也要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

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是它的词汇。

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新义,许多旧词不断被淘汰。

英语词汇就在这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语言习得者不但要掌握差异性文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掌握差异性文化的现状并且跟上差异性文化发展变化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那些体现文化差异的新词的来源和发展脉络,准确把握新词新义,确保了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与时俱进。

词义的变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就不难从发展脉络上把握新词新义。

旧词表达新义是词义变化的基本形式。

汉语的paper tiger (纸老虎),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百花齐放)个专名)和运用派生、拼缀、类比和对比等构词法出现新词新义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科技进步和政治经济变化,使新词不断涌现。

英语里中不断出现的科技新词和政治新词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都需要词来表达,科学的各门学科都为英语增加了大量的新词语,生存学(ecology)就是一个例子。

设法解决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noise pollution(噪音污染)、thermal pollution(热污染)、甚至还有visual pollution (视觉污染)、cultural pollution(文化污染)、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graffitti pollution(涂写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如此重要,不深入了解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差异性文化进而准确地领悟他民族语言,我们就很难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更罔论在跨文化交际上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1]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2]申小龙.外语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张国扬、朱亚夫著.外语教学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汪榕培.英语词汇的更新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大连外国语学院,1997(3)[5]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