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外衣》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
3、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是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难点是整理资料,将内容条例清晰的反应在小报上,使读者明了并赏心悦目。
课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大气对大气及其生命意义”的资料、制作小报用纸、彩色笔等。
活动一:讨论大气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作用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培养课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二:制作大气对地球生命意义的小报活动目标:1、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进一步了解大气对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通过制作小报进行宣传,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第一单元第四课《地球的保护伞——臭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臭氧层的作用2.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3.了解如何保护臭氧层(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臭氧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你知道在海伦娜岬角,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
二、自学质疑1、臭氧层的作用2.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3.如何保护臭氧层三学习释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充分运用查找的资料全班交流各组汇报交流(1)保护作用2)加热作用(3)温室气体作用(一)对人类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
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作业以“地球的保护伞―――臭氧”为题制作一张手抄报第二单元第二课《淡水污染》第一单元第三课《空中杀手---酸雨》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酸雨的成分。
2、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
3、通过了解酸雨的了解,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是了解酸雨的成份,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危害。
难点是整理资料,将内容条例清晰的反应在小报上,使读者明了并赏心悦目。
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收集“酸雨”的资料、制作小报用纸、彩色笔等。
活动一:讨论大气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作用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酸雨的有关知识,培养课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雨的危害,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第二单元第一课《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3.了解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第二单元第三课《蓝色国土》活动目标:1.了解祖国蓝色国土的构成,明确海洋国土是国土的一部分。
2.探究了解海洋岛屿对国土构成的作用和影响。
3. 树立珍视蓝色国土观念。
活动重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国土观念,牢记蓝色国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
2.知晓祖国蓝色国土的构成,了解属我国所管辖海域不同区域的范围及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中国地形图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祖国地形图(要能清晰地表示海洋部分)谈话:谁来说一说我们的祖国有多大?你能上来指一指吗?这些仅仅是我们国家国土的陆地面积。
国土到底包括哪些呢?课件出示: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总称。
2、谈话: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陆地、天空、海洋都是我们的国土,都是我们国家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揭示课题:那么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对,所以海洋也被称为我们的“蓝色国土”。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了解祖国的蓝色国土。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国土有多大谈话:对于国土的含义,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领海这一说法比较陌生,请翻开书,我们读一读书上提供的资料和信息。
学生交流。
谈话:祖国的蓝色国土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地形图,仔细观察刚才勾画出的海洋部分,并标注出曾母暗沙、南沙群岛等岛屿,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向上到海南至北部湾,近30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管辖的海域。
2、广袤的蓝色国土谈话:有的同学可能还是很疑惑,我国蓝色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是怎么核算出来的?要探究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一项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课件出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谈话:读了这一段话,同学们可能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小组合作,参考书上提供的资料和信息,选取最感兴趣或是最不理解的一个问题探究解决,填写学习记录卡。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班内交流课件出示内海、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示意图,请各组交流说出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三、拓展延伸,珍视蓝色国土1、谈话:你知道在如此广袤的蓝色国土中,有哪些海洋资源吗?学生交流2、谈话:我们国家是如何保护蓝色国土的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资料。
3、课件出示冲之鸟礁图片及相关资料。
师:你认为日本政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变鸟礁为岛屿扩大在蓝色海洋中的权利,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管辖权限,我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日本政府的这种行为提出了抗议,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中的每一寸国土的重要性,要共同珍视蓝色国土,捍卫蓝色国土的完整。
4、谈话: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位于海防前哨的岛屿消失对祖国蓝色国土意味着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5、蓝色国土记心中练习辨析题:1、我们祖国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2、从领海基线往外延伸200海里都是沿海国的管辖区域。
3、我们国家的海中有许多岛屿,少一两个没关系。
4、每一寸国土都是我们国家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寸土必争。
谈话:把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祖国是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腾腾火苗,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作为托盘和手柄的蓝色海洋将为“火炬”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谈话:同学们,能不能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
第三单元第二课《伤病缠身》教学目标:1.水土流失的的定义、危害、治理措施2.土地沙化的原因,沙尘暴的危害3.耕地减少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教学内容:1.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
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⑴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②降雨③地面物质组成④植被⑵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2.土地沙化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防沙治沙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
气候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
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
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
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开荒在荒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
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过度放牧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每支羊拥有的草场面积从50年代的3.3公顷,减少到80年代的0.87公顷,目前仅为0.42公顷。
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荒漠化面积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