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摘要: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病虫害防治要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

(2)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

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

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3)建立监测标准地。

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
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

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4)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

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5)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杨、苹果树1 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6)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3]。

(7)在生长季节,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8)及时修枝,调整林分的郁闭度。

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

因此,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

在林木郁蔽前,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

二、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主要技术特点
(1)宏观生态监测。

在“模式”区内、外要进行宏观范围的生态调查,如在666hm2控制范围内,查清主、次要害虫的虫源地及发生动向。

首先控制主要害虫危害,同时也要防治次要害虫严重发生。

(2)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

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3)采用开发与防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的把防止病虫害与选种、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

选用多组抗虫耐害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选择主要害虫抗性树种,改造虫源地,建造核心区,然后为阻止次要害虫入侵,在核心区外围再建造防御区,种植主、次要害虫双抗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4]。

利用核心区与防御区树种合作的联合防御功能,对主、次要害虫进行高效持久的区域控制。

三、根据防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
和支持。

(二)是在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分布区外围及与辽宁、山东、山西毗邻地区相关的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

(三)是加强源头管理。

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

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四是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

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1)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2)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

参考文献:
[1] 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2] 赵静夫,张淑梅,郭宝松,等.黑龙江垦区森林病虫害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5):48-49.
[3] 王志勇.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
计,2007(4):72-74.
[4] 董国全,牟善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