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目的2、危险目标的确定、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2.1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3、事故等级和响应等级的划分3.1一般事故(二级响应)3.2重大事故(一级响应)4、应急处置基本原则5、组织机构及职责6、特种设备事故预防7、事故报警与应急救援7.1事故报警7.2应急救援程序7.2.1响应级别判断和预案启动条件7.2.2一般事故7.2.3重大事故8、处置措施8.1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事故的处置措施8.2厂内机动车事故的处置措施8.3电工事故的处置措施8.4焊工事故的处置措施9、应急救援结束10、事故调查和处理11、培训和演练12、预案解释13、预案实施时间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员工生命安全,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及时、有效、有序、迅速应对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2、危险目标的确定、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2.1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1)属于人为的因素有: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劳动纪律松懈,工作失职;操作人员未经培训,操作技术不熟练或不遵守操作规程,造成误操作;操作过程中存在“三违”现象;操作人员生理、心理或精神状态不好或有问题;人为故意破坏等。
(2)属于设备的原因:特种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中存在缺陷,如结构不合理、选材不当、钢板厚度不足、焊接质量不良等;在使用中有缺陷或带病使用,如腐蚀、疲劳、烧损;安全附件不全或未按期校验等。
(3)管理的原因特种设备无专管机构或专职人员;违章指挥;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制定特种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管理制度或执行落实不到位。
(4)作业环境的原因作业现场光线昏暗,视线不清,噪声、有毒有害气体超标;现场物品放置混乱,设备设施布置不合理;场地空间过小,交叉作业频繁、混乱等。
3、事故等级和响应等级划分根据特种设备事故的严重程度、损失情况、影响范围以及控制事态的能力,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把事故和响应进行如下分级:3.1一般事故(二级响应):发生人员轻伤及以下事故或特种设备轻度损坏,事故危害程度一般,仅造成局部小范围影响,且影响范围在本单位区域内、不超过公司控制事态的能力;3.2重大事故(一级响应):发生人员重伤及以上事故;特种设备有较大或重大损坏,事故危害程度很大,会给正常生产造成较大或重大影响,甚至停产;且影响范围虽在公司区域内,但一定程度上超过或完全超过公司控制事态的能力,应在立即启动公司应急预案的同时,在必要时需请求地方政府应急救援力量支援。
(医疗、电力、安监、环保、公安、供水供气等)4.应急处置基本原则4.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事故扩大优先”的方针。
4.2执行“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给企业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4.3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应急救援体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4.4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
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科学、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5.组织机构及职责:6、特种设备事故预防6.1 认真贯彻落实特种设备《条例》、《规程》、《规则》及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及本公司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6.2贯彻落实监察机构和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以及下达的有关特种设备方面的安全监察指令。
6.3(工务)为公司特种设备管理机构,规范和完善对特种设备的检查和管理。
6.4 严格管理,精心操作;制定定期检查、检修、检验及购置各种备件计划,并按规定要求对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进行定期检查、检修、检验工作。
6.5严格实行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并定期对全员进行安全再教育;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6.6 对特种设备进行日点检、月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整改,做好记录。
6.7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按章操作,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再培训;6.8积极改善特种设备工作区域的劳动条件,关心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与技术培训,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7、事故报警与应急救援7.1事故报警启动预案7.1.1事故一旦发生,第一发现者应立即大声高喊提醒现场人员并用最快捷有效的报警方式(电话或手机)按流程报告事故。
事故报告应说明: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部门、地点,有无人员伤亡;事故的大概经过;已采取或正在采取的应急措施。
报告的同时应视现场具体情况,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如切断电源、关闭能源或物料阀门等);7.1.2如果发生3.2所述的重大事故(1)第一发现人在报告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119、110;(视事故情况拨打)(2)应急办在接报后应立即向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同时尽快通知指挥中心其他成员以及各专业处理小组,以便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救援处理工作。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人员联系电话。
(3)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应立即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及时、如实向政府和集团公司报告事故情况,并请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急救援。
7.2应急救援程序7.2.1响应级别判断和预案启动条件应急办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初步判断事故等级和响应级别并视情况向指挥中心报告。
(1)一般事故,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协调,不启动应急预案;(2)重大事故,立即报告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7.2.2一般事故(1)事故部门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初步了解事故现场最新情况,迅速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视具体情况在必要时通知应急办和指挥中心调派应急小组或应急物资;(2)部门负责人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立即组织人员把轻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进行科学处理;等医护人员到来应急护理后,视情况调派车辆送医院救护;(3)部门负责人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人员迅速采取正确的现场应急措施(如切断电源、关闭能源或物料阀门等)(4)相关应急救援小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装备齐全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和救援设备设施,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最高指挥的统一领导和各组组长的具体指挥下,按既定职责分工协作进行救灾抢险工作。
(5)事故救援结束后,派人员监视事故现场,以防发生次生、衍生事故;(6)派人员警戒并保护现场,以防无关人员进入和以便事故调查组及时查明事故原因;(7)按《事故管理规定》规定程序将事故及时上报;(8)应急办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协调,并按预案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
(9)在确认事故终结后,公司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四不放过”原则调查和处理事故并写出事故报告进行通报后存入事故档案。
7.2.3重大事故应急办按应急指挥中心领导的指令立即派各应急救援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并迅速指示,调整必要的人员,车辆及机械设备等应急物资。
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装备齐全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设备。
在现场最高指挥的统一领导和各组组长的具体指挥下,在事故现场按既定职责开展抢救伤员、疏散人员、控制和转移危害物、抢修设备、转移贵重物资、警戒和维护秩序,保护事故现场等救援工作。
(1)事故危害情况的初始评估。
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或现场最高指挥赶到事故现场,在听取和汇总事故信息后,应当尽快对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初始评估,包括事故范围及事故危害扩展的趋势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然后迅速调整或制定出针对事故现场的处置方案(2)应急救援小组到位。
各应急救援小组在了解现场情况和方案并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后,在现场最高指挥的统一领导和各组组长的具体指挥下,按既定职责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3)伤员抢救。
在现场首先要及时抢救伤员或者安全转移,最大可能减少伤亡程度,减少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同时后勤保障组应立即调派车辆或与当地医院急救中心或邻近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4)无关人员和伤员的疏散转移。
协助、配合上级救援部门处理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等问题。
根据事故的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在必要时,应当果断迅速地划定危险波及范围和区域,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危险波及的范围和区域。
(5)封锁事故现场。
加强现场警戒保卫,防止故意破坏现场。
严禁一切无关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事故危险区域,疏通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6)控制危险源。
根据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的结构、工艺特点以及所发生事故的类别,确认危险物质的类型和特性,制定抢险救援的技术方案,并在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大,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并防止可能发生的次生危害。
(7)建立现场工作区域。
应当根据事故的危害、天气条件(特别是风向)等因素,设立现场抢险救援的安全工作区域。
(对特种设备事故引发的危险介质泄漏应当设立三类工作区域,即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和安全区域。
)(8)事故进一步蔓延扩大或出现其它不可控因素(如爆炸、有毒物质或危化品燃烧泄漏、房屋倒塌和其它次生衍生事故等),超出公司应急能力时,应急指挥中心领导应立即扩大应急,请求外部应急力量支援。
若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应急指挥中心领导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及时、如实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9)保护事故现场。
确认并保护事故现场,在救助行动中采取紧急措施和移动现场物件应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见证人员应签字,必要时应对事故现场和伤亡情况录像或者拍照。
8、处置措施8.1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事故的处理措施8.1.1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后,应及时采取隔离、疏散措施,全力救助伤员,重点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防中毒和防窒息措施。
为防止事故扩大,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所有阀门应迅速关闭或采取堵漏,以减少可燃物料、有毒气体的扩散。
对可燃气体和油类应用沙石或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同时设置隔离带以防火灾事故蔓延;对受伤人员立即实行现场救护,伤势严重的立即送往附近医院。
因某种原因,造成储风缸的压力超过工作压力,而安全阀不起作用时,操作人员立即关闭空压机,打开排气阀门或安全阀泄压。
8.1.2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泄漏中毒事故后,应立即停止输送并关闭泄漏点两侧的截止阀,对泄漏点附近其它管线电缆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