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几个较难的句子。

2.抓住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

3.反复读课文,理解文章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和具体特征。

4.转换角色,谈谈做法。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和具体特征。

一、积累文化常识
(一)《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大道之行也》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末年或()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三)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注音
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鳏寡孤独()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2.关键字词含义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2)古今异义
大道
..之行也古义:。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

今义:返回,回归
矜、寡、孤、独
...古义:为两个字。

“孤”指;“独”指。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乱”古义:。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窗。

是谓大同古义:。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
不独子其子(子)
使老有所终(老)
壮有所用(壮)
幼有所长(幼)
选贤与能(贤)
选贤与能(能)
(4)重点句的翻译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
提示:请根据“故”和“是故”这样的关键词理解结构,在文中用双斜线标注,并试着概括层意。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
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具体特征。

具体特征:
第三层:描绘()社会的景象,全文的总结语。

四、研读文本
1.请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字,并谈谈这些字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2.实现大同要以实现文章中12个字为基础,你能发现吗?
五、课文延伸
课文描绘的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有些语句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有些我们并未见过,但可以想象得到其中的美好。

活动:
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你联想或想象的内容。

想一想:转换身份,假如你是教师、建筑工人、公务员、商人......,你可以为你心中的大同做些什么?
知识补充:
天下为公
【解释】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近义词】:天下一家【反义词】:天下为家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终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鳏)寡孤独
【解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

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处】《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

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示例】: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近义词】:人尽其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 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 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