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第1期1 引言学前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年收训聋儿2.2万,并有25%左右康复的聋儿进入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读书[1]。
随着早期干预效果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早期干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7岁以前是最佳言语获得期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2]。
虽然我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在不断发展,康复普及率和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现有7岁以下聋儿80万,每年新增加聋儿近3万名[3]。
年收训2.2万人并不能满足需求,那么势必有一部分没有经过训练的聋儿直接进入了聋校或者普校读书。
对于这些没有经过训练或者训练后没有进入普校的大龄听障儿童(7岁以上),经过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效果如何呢?自2002年起,笔者对1名大龄听力障碍儿童进行了3年的康复训练和跟踪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为大龄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姓林(下文简称小林),男,1994年出生于广西农村,听力障碍的原因不清。
据了解,小林的父母及祖辈都没有听力障碍。
小林的父亲是大专文化,母亲是小学文化,他们只有小林一个孩子。
小林出生后,一直跟随母亲在广西农村老家生活,父亲在深圳打工。
由于母亲文化不高,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加上农村认为“贵人语迟”,直到5岁才带小林到农村医院去看病,但当地的医疗水平不高,一直未能确诊听力损失程度。
小林会讲简单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等。
但在广西老家一直说家乡话,所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普通话。
2002年,小林8岁时,父亲把母子二人接到深圳同住,并带小林来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报名时,笔者对小林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发现他有比较好的残余听力,建议其父母给他配戴一对助听器。
正式开学时,小林已经配戴了一对助听器。
2.2 研究过程2.2.1 初步评估为了给小林制订合适的训练计划,对小林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笔者要求他进行了医学评估、 心理评估和简单的言语评估。
医学评估 纯音听力检测的结果如下,左耳:500Hz,65 dB;1000 Hz,75 dB;2000 Hz,80 dB;4000大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 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A case study on the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for olde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郭俊峰 GUO Jun-feng作者单位: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深圳 518112作者简介:郭俊峰 本科 小教高级;研究方向: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摘要】 通过对1名大龄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个案研究,探讨对7岁以上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意义。
根据研究情况,笔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大龄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
【关键词】听障儿童; 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个案研究【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d a case study on the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for olde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had been discussed for the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bove 7 years old. Certain strategies had been sha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l world applications.【Key words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se study【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07)01-0050-0351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20期Hz,80 dB;平均听力是73 dB,属于听力残疾三级。
右耳:500 Hz,65 dB;1000 Hz,75 dB;2000 Hz,75 dB;4000 Hz,80 dB;平均听力是72 dB,属于听力残疾三级。
配戴助听器后,两耳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全部进入香蕉图,听力补偿为最适合。
心理学评估 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测试,IQ为107,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水平。
言语评估 由于其听不懂普通话,无法进行正常的评估,只好通过父母介绍和翻译,了解到小林掌握了简单的词语:爸爸、妈妈、吃饭、喝水等,但发音不清,有些词语父母也要听几遍才能听出来。
2.2.2 确定目标经过分析并和其父母协商,笔者为其制订了如下目标。
长期目标:争取能够和健听人用口语进行正常交流,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中期目标: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日常的对话,尽量用口语来表达需求。
短期目标:学会使用助听器,能听懂简单的普通话。
2.2.3 制订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笔者为其制订了分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适应助听器,并学会使用助听器;同时,要求父母在家中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小林熟悉的词语,更要用普通话来表达。
计划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
第二阶段:学会聆听,能分辨自然环境声,并掌握单韵母的发音。
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第三阶段:学习汉语拼音、日常生活常用词语和简单句。
计划用半年的时间来学习。
第四阶段:学习简单长句,比如: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等。
计划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
第五阶段:学会使用已经掌握的语言来沟通和交流。
2.2.4 实施计划由于小林的家在学校附近,笔者建议小林走读,这样父母可以多点时间对他进行教育,该建议得到其父母的认可。
第一阶段:首先教会小林的母亲使用助听器,包括如何防止啸叫,如何检查助听器是否工作正常,如何保养助听器等等,再由她来教给小林。
大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小林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助听器了,而且小林的父母在家中也能够坚持使用普通话,保证了小林学习语言的连续性。
第二阶段:请小林的母亲到学校来听课,并把课堂上辨音训练方法教给她,让她在家中训练小林。
1个月后,小林已经能区分猫叫、狗叫、牛叫、羊叫、鼓声、锣声、喇叭声等等。
第三阶段: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小林学习声母、韵母比想象的要快。
用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小林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声母和韵母的发音。
经过康复训练,小林掌握了大约100多个词语和“我叫小林”、“我9岁了”等简单句。
第四阶段:笔者请小林的母亲帮助小林把每天在家做的事情说出来,并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用几个简单的句子给老师说出来。
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小林可以表达在家里所做的事情了:妈妈在家里做饭,我在家里看书,爸爸在家看报纸等等。
让笔者感到高兴的是小林的言语清晰度在逐步改善。
看着小林一天天进步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小林的语言好象达到了一个极限,每天说的话就那么几句。
同时感到他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只入学不到1年,但口语提高得很快,加上年龄的原因,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学习比较好,经常被老师表扬,他开始骄傲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又给小林作了一次评估,发现他已经能掌握400多个词语,并且能进行日常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和小林的父母进行了一次讨论,最后决定送小林到普通小学去随班就读。
但由于种种原因,普通学校只同意给他试读半年。
试读的半年时间里,笔者每周到他家进行一次辅导,帮助他解决在学校碰到的问题。
3 结果小林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年后,经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家长的不懈努力,最终到普通学校去试读,试读结束后,笔者到学校和他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结果出乎意料。
班主任肯定了他的考试成绩:语文87分,数学92分,英语65分,在全班45名学生中排名16名。
令人高兴的是,小林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好,基本可以依靠口语进行沟通了。
由于小林的成绩不错,被留在了该校继续随班就读。
4 讨论和建议4.1 经研究发现,大龄听障儿童经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语言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特别是一些残余听力比较好的孩子,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接受正规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如果能尽快对其进行康复训练,52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第1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同时笔者也发现语言环境对于听障孩子语言的掌握和发展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是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有力保障。
家庭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决定康复训练的最终效果。
4.2通过和学龄前类似听力状况的孩子对比,笔者认为聋儿干预得越早,训练效果越好,因而应该尽早干预。
对于听力比较好的孩子,如果尽早干预,可以达到同龄健听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
4.3我国农村还有很多的听障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康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们要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收稿日期 2005-10-17责任编辑 薛 静参考文献[1] 高成华.聋儿康复事业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3,1:6.[2] 胡岢.听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1:48.[3] 孙金忠.中国防聋治聋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3,1:4.[4] 程凯.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2:6.人享有健康听力”的号召[4],开展社区康复,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聋儿,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本刊讯 2006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第七届听力国际年会暨第50届菲律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隆重召开。
大会主题为“冲破障碍、加强合作”,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位代表参加,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孙喜斌、王树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卜行宽、李晓璐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就新生儿听力筛查、耳科疾病治疗、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听力语言康复评估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技术等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会议期间,听力国际各合作中心代表汇报了各自开展的工作,中国的北京中心和南京中心通过详实的资料,展现了我国在防聋治聋工作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受到听力国际主席、听力国际秘书长及与会专家的赞赏和肯定。
听力国际(Hearing International,HI)是与国际耳鼻喉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 Otorhinolaryngological Societies,IFOS,)、国际听力学会(International Hearing Society,ISA)紧密合作的学术组织,如果获得听力国际合作中心地位,则表明该中心同时成为国际耳鼻喉科联盟(IFOS)和国际听力学会(ISA)的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