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产业创业链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草莓是多年生草莓果树,是世界公认的“果中皇后”,因其色泽艳、营养高、风味农、结果早、效益好而备受栽培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1.39万公顷,总产量200万吨,总产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从而成为世界草莓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
草莓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去昂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草莓专业村、草莓乡镇、草莓县市。
目前,我国草莓需求以国内消费为主,草莓鲜食消费量占总消费量95%左右。
近几年全国草莓产业发展迅速,在带动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及吸纳地区劳动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栽培模式的创新,为产业自身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市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依托我市在农业产业上的市场空间、技术和区位优势,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全力抓好草莓产业,稳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近年来市民经济作物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化、竞争激烈,地区的草莓种植业发展也同样迅猛,原有的种植面积、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同时,新的种植农户大多数还未能很好地掌握新的草莓栽培技术,大多数果农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产品质量层次不齐,价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高、集中上市情况突出,产品不能真正覆盖全年。
针对上述情况从2010年起市农业局陆续从辽宁、北京等地引进草莓种苗,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包头市栽种的草莓品种,为了提高草莓的生产质量、附加值,进一步延伸草莓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有必要实施“市草莓产业创业链”项目。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引进新的适合我市栽种的草莓品种,与科研院所合作,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销售,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市草莓产业化的进程,提升草莓种植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和建立“新品种引进—脱毒苗繁育—试验示范—推广种植—休闲采摘—企业销售—产品加工”的草莓产业链条。
二、现有基础条件推广站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陆续引进草莓种苗,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包头市栽种的草莓品种。
经过几年的推广示范,逐步扩大了新引进草莓的栽培面积,改变了本地栽培品种单一的现状。
且总结出了一套适宜本地的草莓栽培技术。
截止到目前为止,包头市的草莓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00亩,全部为保护地栽培面积。
但是,随着种苗用量的加大,种苗的质量开始成下降趋势,许多种苗不抗病,栽植后给生产中带来了极大的栽培障碍。
这一困难极大的抑制了本地草莓栽培面积的扩大,也影响了果农栽种积极性。
因此,提纯种苗的纯度也就变成了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从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张运涛教授处引进新的六个最新的草莓品种(京怡香、京承香等)。
此后,与北京农科院基本达成意向拟在建立草莓品种中试基地,以保证草莓品种来源。
与农业科学院和农业大学两所科研院所协商,欲建立草莓脱毒苗组培繁育、扩繁基地。
通过基地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草莓种苗质量、加快草莓苗的繁育、扩繁,而且能提升本地繁育草莓苗的市场占有率,也能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不断满足广大果农日益增长的栽培需求。
同时,还尝试扶持本地有实力企业,让企业参与到栽培种植当中,2010年帮助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设在,建有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200亩,其中厚墙体日光温室60亩、普通日光温室40亩。
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把该公司的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当地草莓种植的标准园区。
从种到收再到销售均由该企业独立运作,在市中心已经建立了该合作社的产品直销店。
不仅起到了推广示范的作用,也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降低了流通成本,更增强了该合作社内果农的抗风险能力。
现阶段该公司生产基地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有机草莓生产基地;农民学习和培训基地;土地流转典型样板;增加农民收入新模式的示范基地。
不仅农民的收入相应提高了,同时还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
露地草莓的栽种管理方式较保护地的简单,主要以订单产品形式供给加工企业、西餐店、蛋糕房使用。
三、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一)建设内容:1、品种引进品种从北京农林科学院引进。
2、脱毒苗繁育及露地扩繁(1)脱毒苗繁育联合大学建立草莓脱毒苗繁育及扩繁基地,建立组培实验室,提纯种苗,快速繁育,为露地扩繁提供高质量的种苗。
(2)露地扩繁扩繁基地设立在,生产技术方案按照实验室脱毒种苗—原原种苗—原种苗—生产苗进行。
通过三年发展,到2017年达到年产600万脱毒苗。
3、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结合引进的新品种开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高温闷棚技术、EM生物菌肥腐熟有机肥技术、高垄覆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熊蜂授粉技术、热风炉应用技术、集成组装配套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
4、推广以责任公司种植园区为基础,带动周边地区种植农户,并且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对果农进行繁苗、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
以点带面,宣传推广。
5、产品销售产品由企业进行直销的形式进行,着眼重点区域、打造样板直销店。
从种到收再到销售一站式服务,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
反季节草莓实施精细化营销。
6、冷链的建设建设年存储草莓苗600万株的冷库,达到“随种随有”的预期效果,逐步净化本地草莓苗市场混乱引进的现状。
预防外来市场投机者浑水摸鱼、垄断产品,进而可以保护本地市场及广大种植农户。
7、产品加工露地生产的草莓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联合本地及周边的食品加工企业,如:蒙牛、伊利等,对露地草莓进行产业链延伸,及时消化市场过剩的草莓,使市场良性运行。
(二)预期目标(1)建设区内新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新品种引进使用率达到90%,脱毒苗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生产草莓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
(3)建立一座年存储量为600万株草莓苗的冷库,改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达到随种随取。
(4)延伸露地草莓的产业链,逐步实现露地草莓为我市加工草莓的主要来源。
(5)示范田亩产量较常规生产田增加20%。
(6)项目实施期间,邀请专家3次,培训农民2000人次。
四、建设进度和年度目标(一)建设进度进度:2014年1月-2016年12月2014年1月-2014年5月开展脱毒苗的组培脱毒繁育,开工建设冷库。
2014年6月-2014年9月将组培苗栽种到扩繁基地进行扩繁及栽种露地草莓。
2014年9月-2015年3月进行草莓脱毒苗反季节栽培的试验示范。
将扩繁好的部分脱毒草莓苗收储到建好的冷库中备用。
继续开展脱毒苗的组培脱毒繁育工作。
反季节草莓的销售和食品加工企业对露地草莓进行深加工。
2015年4月-2015年9月开展农民宣传、培训和新技术集成技术示范和脱毒苗的扩繁工作及露地草莓的栽植。
2015年9月-2016年5月露地草莓的产品加工,反季节草莓的推广,邀请专家进行草莓栽培技术培训,草莓脱毒苗组培繁育2016年6月-2016年9月草莓扩繁,露地草莓栽种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总结工作五、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单位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
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方案的审定、督促检查任务的落实等,同时下设资金组、技术组和实施组,使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技术组负责方案的制定、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的具体实施,同时做好平时有关资料的分析整理和半年、年终项目总结等有关技术工作。
实施组根据不同技术应用阶段,积极筹措生产技术所需农用物资调购和供应。
使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做到了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并将示范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2、强化项目管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充分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要依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乡镇村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对参加项目建设的科技人员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落实人、技、物,重点示范区科技人员要与各乡分管乡长,科技服务中心,加强协作,指导示范户,大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3、严格基金管理资金管理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专款专用,把项目资金全部用在项目建设上,严格管理,专人负责,专帐核记,严禁出现资金挤占和挪用现象。
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实施项目负责人一支笔签字。
对于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在开工前实施小组要书面报告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核批复后方可实施。
4、加强技术咨询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把项目建设与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把技术培训与技术普及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
结合科技入户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扶持和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种植能手,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面提高菜农的科技素质。
采用农闲时间为农民集中培训,生产季节田间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培训手段的同时,采取浅显易懂,直观形象的科技集市、图片展、科教电影、录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培训。
5、加强生产管理,建立生产档案为通过针对性的技术传授、指导来树立典型示范,成为农民新技术应用的榜样,在示范作用和效益的驱动之下,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辐射,扩大了技术的覆盖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6、科技人员蹲点把关,确保技术服务到位在实施技术服务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做到每周至少保证三天进行蹲点技术指导和配套设备安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经费预算及来源说明来源年度金额总额甲方投入国家部委投入银行贷款自筹经费盟市或部门投入备注创业链经费支出明细主要仪器、设备、材料冷库造价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