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美国职业性苯中毒控制与管理

00美国职业性苯中毒控制与管理

ppm(1 ppm=3.25 mg/m3);1948年又设置为25 ppm,1997年
PC—TWA,但
仍然高于或等于行动水平,监测的频度可以从半年1次调至 每年1次;如果监测结果显示工人的接触剂量低于行动水平 时,可以终止监测。另外,任何时候发生溢出、泄漏、断裂或者 其他损坏时,应在对上述紧急事故处理后,采用定点或者 个体采样的方式对苯浓度进行监测,确保恢复到事故之前的 水平。 雇主收到监测结果后,应于15 d内通过个别通知或者 在合适场所张贴结果告知涉及的作业人员;如果浓度超标, 书面告知中应包括将浓度降到容许浓度以下的整改措施以 及作业人员应采取的正确行为。 4.防控措施和呼吸防护:OSHA规定雇主应采取工程控 制措施和建立操作规程,将工人对苯的接触水平降低或者维 持在接触限值以下。若接触水平超过接触限值时,雇主应建 立并执行以工程控制和作业规程控制为主的书面预案,将作 业人员的接触水平降至接触限值以下,书面预案中应包括工 程控制和作业规程以及执行时间表等内容,并基于近期的暴
作者单位:266071青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 工程研究院
万方数据
生堡董垫里生璺些疸苤查!Q!!笙!旦箜!!鲞笙!塑坠i!』!鲤旦!gQ!!业堕!!』塑!Q!!:∑!!:!!!堕!:!
毒危害,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和国家职业安 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相互协作形成了控制苯中毒的共 管体系:OSHA隶属于美国劳工部(DOL),通过发布和推行工 作场所的强制性安全和健康标准,阻止和减少因工作造成的 疾病、伤害和死亡;同时,OSHA还提供安全培训、扩展培训 和其他教育,与企业、个人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持续地改善工 作场所的安全卫生条件。N10SH隶属于美国卫生与人事部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要对各种安全和健康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建议,为OSHA提供技术上的协助及卫生标准推 荐,以强化职业病及工伤预防能力。OSHA发布了针对~般 工业企业(1910.1028)、造船业(1915.1028)及建筑业 (1926.1128)苯的专项标准、合格人员指令和标准解释,还发 布了苯的采样分析方法(2002.09)、过程安全管理和紧急事 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信息,为暴露评估和中毒控制提供指导。 NIOSH针对苯开展了各种研究工作,例如,不同行业苯接触 水平调查、危险辨识、暴露评估、工程控制措施研究和个体防 护装备研发等,并发布一系列涉及苯的推荐性标准和指南, 包括危险化学品袖珍指南、苯危害生命或健康浓度、分析方 法手册(NMAM)等。 除此之外,美国其他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也分别发布 了与苯相关的推荐标准,用于苯中毒的控制,如美国毒物与 疾病登记署(ASTDR)的苯毒物学简介和急慢性苯暴露评估 医疗管理指引;环境保护署(EPA)的有害空气污染物健康影 响手册等,形成了预防控制苯中毒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它涵 盖了危害辨识、暴露评估、可行性措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依 靠监管部门的强有力执法,可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 执行。 二、强制性措施 1.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苯职业接触限值包括OSHA颁 行动水平即为当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 水平时,雇主应采取的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危害告知等各种强化防控措施。美国将大部分化学毒物 的行动水平定为接触限值的二分之一,OSHA规定苯的行动 水平为0.5 ppm(8 和成本。 3.作业场所苯接解水平监测:OSHA规定,若工作场所空 气中苯浓度超过或者有可能超过容许浓度限值时(8

PC一7唧A)(1ppm),并使用至今【3l。
2.管制区域(regulated area)和行动水平(action level):为 降低作业人员对苯的接触机会,OSHA在苯专项标准中引入 管制区域和行动水平概念[41。OSHA要求雇主应将工作场所 空气中苯浓度(8

TWA或15
rain
STEL)超过或者有可能超
发生数一直高居急慢性中毒的前3位,苯致白血病报道病例 数也逐年增多【lI。发达国家在控制职业性苯中毒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善的控制管理体系。我们拟重点介绍 美国采取的苯中毒控制管理措施,以为完善我国的职业性苯 中毒防控措施提供借鉴。 一、机构设置及管理体系 为控制作业现场苯接触水平、保护雇员免受职业性苯中
(本文编辑:杨德一)
美苯是重要的煤和石油产品,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被广泛用于塑料、洗涤剂、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品生产。苯可对 暴露者造成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 已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近年来我国职业性急慢性苯中毒
DOh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3.01.020
1 ppm;15 min STEL>5 h TWA> h
域者或者作为雇员代表行使观察监测职工接触水平过程的 人,由雇主授予进入该区权限。管制区域通过一定方式与工 作场所中的其他地方区分开来,以减少管制区域内接触苯的 作业者的人数。 表1美国苯职业接触限值
机构 指标 限值(ppm) 参考文献
TWA)。行动水平的设定可使雇主明确采
(收稿日期:2012.10—07)
标准都已改用WBGT指数作为高温作业的检测与评价指标,
高温作业已不再以存在生产性热源为前提条件,但是,在实 际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包括高温作业职业健康监护、职业
卫生检测与评价等工作仍然局限于存在生产眭热源的企业。
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症的调离也是从存在生产性热源的岗位 向无生产性热源岗位调离。按照新的高温作业定义,在我国 夏季。绝大多数地区均可能因为炎热天气原因,导致该地区 无空气调节的工作场所环境热强度WBGT指数达到或超过 25℃,成为“高温作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 法》及配套法规的要求,这些不存在明显生产性热源的企业 或工作岗位也应该纳入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因此,如何 做好实际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新标准的对接是一 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高温作业检测、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高温作业工作场所中的热源可以分为生产性热源和 (或)自然气象条件(太阳能热源)。在生产条件稳定的情况 下,生产性热源是相对稳定的,而自然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 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每年最热月份,各地区日平均气温的 波动也是非常显著的。目前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无论是高 温检测还是高温分级标准中,均以工作场所某日的平均 WBGT指数的检测结果作为评价分级依据。检测或分级结果 仅代表着检测当日劳动者的实际接触热负荷情况,以1次的 检测或分级结果指导整个高温季节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则 是不够全面的。 “室内外温差”作为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的一个评价指 标,曾经为我国高温作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发挥了作用。我们 建议使用“室内外WBGT指数差”来反映工作场所生产性热 源对劳动者热负荷的影响程度.结合当地气温的变化情况. 预测劳动者工作场所的实际WBGT指数.使用人单位可以根

布的容许接触限值(PELs)、NIOSH提出的推荐性接触限值
(REL)和美国政府职业卫生工作者协会(ACGIH)提出的阈 限值(TLv)汹,其中OSHA颁布的PELs具有法律效力,后两 者则为学术性标准(表1)。美国的苯接触限值是随着20世 纪30、40年代苯接触影响造血系统报道的增加及对暴露水 平效应的估计而引入,并在随后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 数次修订,最早由ACGIH在1946提出,并设置PELs为100
取防护措施的条件和必要性,同时亦可有助于节约防控资源
ppm),应对在此工作场所作业过程中
工人的苯接触水平进行监测,初次监测应于此工作场所出现 上述情况30 d内完成。当初始监测显示,行动水平≤工人接 触苯的浓度≤8hTWA时,应至少每年监测1次;当其高于8h TWA时,应至少半年监测1次。当连续2次间隔超过7 d的 监测结果显示工人的接触浓度等于或低于8
≤10 ppm ≤50 ppm ≤100 ppm ≤1000 ppm >1000
67
OSHA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来保护雇员的职 业健康。如VPP计划是以工作地点为基础,通过一种自愿合 作的伙伴关系把雇主、雇员、工会代表和OSHA结合在一起, 共同建立广泛深入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OSPP是OSHA
过接触限值的地方设置为管制区域,管制区域仅限于“被授 权者”靠近或进入。“被授权者”是工作职责需要进入管制区
万方数据
皇坐董垫里生墼些痘盘查!Q!!生!旦箜!!鲞箜!塑鱼!i!!!鲤型zg Q!!业望!!』竺!Q!!!!!!:!!:堂:!
露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的修订、完善,以适应实际的接触 情况。 若工程控制和操作规程无法完全将接触水平降低至接 触限值以下,在尽量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雇主应通过加强 呼吸防护来满足接触限值的要求。OSHA对呼吸防护用品的 选择、使用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指导企业选择 合适的呼吸防护用品。OSHA提出应根据作业现场空气中苯 浓度水平及呼吸防护用品的指定保护因子(APF)来确定作 业现场适用的呼吸防护用品(表2);呼吸防护用品的APF由 NIOSH负责检定。 表2作业环境不同苯浓度下适用的呼吸防护用品 空气苯浓度彼用条件
降为O.5 ppm,至今仍维持不变,并推荐2.5 ppm作为短时接 触限值(STEL)。虽然ACIGH在标准制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 响力,但其本质仍只是为决策建议,苯的各种强制性卫生标 准最终由OSHA制定。于1971年OSHA批准10ppm为苯接 触的容许接触限值,1987年将其修改为8 h时间加权平均限 值(8
生堡董塾里垒墼些瘟鲞查垫!!生!旦箜!!鲞箜!塑垦!i!!!鲤旦疆Q!!翌里!!!!竺!!!!:∑!!:!!!型!:!
的GB/T 4200.1997《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以WBGT指数为热 环境评价指标提出了新的高温作业定义:高温作业是在生产 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 的作业。这一高温作业定义反映了劳动者实际接触的热负荷 强度,是比较科学的热环境评价指标。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 据气温的变化调整防暑降温措施或工人作息时间,防止高温 中暑事件发生。对于某地区来说,首先要测量并统计确定某 气温条件下当地室外平均WBGT指数值(可分为室外阳光下 WBGT指数值、室外非阳光下WBGT指数值),此数量可直接 作为无生产性热源企业高温季节在特定气温条件下进行职 业卫生管理的依据。对存在生产性热源企业,高温检测时记 录高温作业场所WBGT指数的同时,还要记录检测当天的气 温情况(或由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资料获得),根据气温资料 查阅室外平均WBGT指数值,并计算室内外WBGT差,此差 值反映了生产性热源对劳动者热负荷的影响。当气温变化 时.利用相应气温下当地室外平均WBGT指数与检测时某高 温作业场所室内的WBGT指数差,估计当前气温条件下的该 工作场所实际WBGT指数,指导用人单位进行高温作业职业 卫生管理,这样的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可能更具有时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的建议 新的高温作业定义,极大地扩大了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 理的范围.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职业卫生管理资源更显不 足。实施高温作业分级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发 挥最大的效用。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实施高温作业分级管理 的依据,最新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2010年由卫生部发布 的GBZ/T229.3.2010《高温作业分级》,其根据劳动者的劳动 强度、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和作业环境热强度WBGT指数将高 温作业分为4级。然而这个分级标准所涵盖的劳动者仅是高 温作业人群金字塔中的上层少数人,对于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小于1 h,以及接触作业环境热强度WBGT指数小于28℃的 大部分劳动者,被排除在了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之外。我们认 为应该对高温作业分级标准进行修改,使其涵盖所有接触高 温作业并因此可能受到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包括虽然接触高 温作业但因接触热强度较小或接触时间较少,可能不需要采 取职业卫生干预措施的绝大多数劳动者。只有这样,我们的 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才能做到依法管理。有理、有据。
相关主题